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美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评析

发布时间:2018-04-27 06:45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视阈 + 民族理论 ; 参考:《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摘要】: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从而构成我们观察美国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的理论视阈。 本文认为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遵循欧洲民族国家原则,以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盎格鲁-撒克逊族裔为基础,经民族自决而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美利坚民族本质上是一个组合民族。 英国殖民者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复制英格兰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关系的同时,与宗主国各方面的相异性——民族及种族的多元性、清教立国思想与物质主义并存、宗主国与业主殖民地之间的利益张力——逐渐凸显出来。最终利益冲突导致民族分离,独立战争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独立后的美国,按着欧洲的民族原则,再造一个仅由公民个人组成的国家民族的构建工作,不可避免地遵循了一条以英语为主要交际工具、以盎格鲁-新教价值观(即W A S P)为价值导向的同化道路。第一,美国政府确立的隔离政策的“双轨制”将印第安人和非洲裔黑人区隔在了“熔炉”之外。当初欧洲殖民者追逐利益的内心冲动把白种人、红种人、黑种人结合在一起。扩张的周期性爆发的结果是土著印第安人不断失去部落领地和非洲裔黑种人被掳掠到新建州的过程。以限权政府原则为背景的美国政府,在种族和民族不平等政策的批导下,往往能够迅速形成有利于英裔美国人和其他白种人的法案、法令、政令和司法解释,而对印第安人要求保留部落地位和黑人奴隶要求获得自由身份的夙愿则置若罔闻,形成了不可逆转的白人种族主义。内战后通过的《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1877年战后重建失败前后,美国印第安人失去了部落自治地位,而黑人只是获得了法律形式上的人格。《黑人法典》及后来的一系列法案、法令,使非洲黑人族裔由过去的私人财产变成了最劣等的民族集团。美国政府在种族和民族纯洁思想的指导下,用“隔离但平等”的司法解释确立了长期的种族隔离制度。而到1924年,出于美国政党利益考虑而全部获得公民权的印第安人,在白人设计的竞争环境下最终处于落败境地,只能靠政府可怜的救济在保留地内自生自灭。三元种族的并行格局一直持续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第二,白人种族主义者出于利益独享的目的,以“美国化”为宗旨,排斥外国移民,剥夺移民财产,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种族和民族不平等的谱系。无论是美国政府出台的《移民归化法》、《分配优先法案》、《排华法案》、《限制移民法》、《移民国籍法》等法案中内含的不正当竞争手段,还是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帕尔默搜捕”、三K党暴行、宗教不宽容、排斥华人、无差别的驱逐入境的墨西哥人、监禁剥夺日裔美国人,以及麦卡锡主义的泛滥,都从不同侧面强化了各少数民族的群体认同意识。第三,20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拆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的藩篱,促生了美国政府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受其影响形成了民族性的觉醒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非洲裔美国人的地位获得承认,印第安人的部落自治地位在《印第安人自决法案》中得到体认,各少数民族移民的民族自觉性增长,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强化了,公开的种族主义逊位。这同时也是苏东剧变引发的第三次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浪潮在美国社会中的折射。但民族性的觉醒和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可能带给美国的“巴尔干化”问题,不能不引起美国保守主义势力的思考,“文明冲突论”代表着美国保守势力对“非美国化”的深度担忧。 本文的结论是:美国作为所谓的现代民族国家是由狭义的民族国家逐渐走向了广义的民族国家。“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严格说来只是民权运动之后的产物。美国内战和黑人民权运动恰恰说明回避“族裔政治化”是在掩耳盗铃,其结果只能是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 美国的民族过程的具体借鉴意义在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在存在着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前提下,避免重蹈美国民族过程所走过的弯路。
[Abstract]:The ethnic problem is part of the general problem of social development , which is a basic point of view of Marxism - Leninism ' s theory of national problem .


In the view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a national ,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European nations , based on the Anglo - saxon community of the British North American colonies , and by the self - determination of peoples , which is essentially a combined nation .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 under the guidance of racial and ethnic cleansing , has set up a long - term apartheid system . In the third part , the people ' s rights movement in the 1960 ' s go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minorities . Third ,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the 1960 ' s go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ethnic minorities . Third , the rise of the American people ' s self - determination in the 1960 ' s has strengthened the American society . But the awakening of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rise of the multi - cultural doctrine may bring the American " Balkan " problem .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 as the so - called modern nation - nation , is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 broad national state by a narrow national state . " Political Unity and Cultural Pluralism " is strictly a product after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the Black Civil Rights Movement precisely indicate that the withdrawal of " ethnic politicization " is a cover of the bell , and the result can only be a much worse price .


The specific reference meaning of the nation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at , as a unified multi - ethnic country , how to avoid repeating the bend of the American nation proc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 facto inequality between nation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7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志刚;;论五种宗教对话观[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2期

2 王四达;;宗教宽容:对中国古代宗教的一种误读[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2期

3 朱伦;走出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的误区[J];世界民族;2000年02期

4 牟本理;关于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郝时远;美国等西方国家应用ethnic group的实证分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7 马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选题与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熊坤新;;当前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应坚持的路径和方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耀华;;关于民族、少数民族和种族主义的问题[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本文编号:1809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09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a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