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殖民民族主义认同话语及其起源
本文选题:后殖民 + 民族主义 ; 参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典型后殖民理论主张文化的杂交与融合,常常批判与解构民族主义的本质认同;而非典型的后殖民理论则较多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倡导坚持民族身份认同话语的重要性。本·安德森的"想象的共通体"理论对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影响深刻,他对于本质主义化的民族认同的深刻揭露,为后殖民的民族身份认同话语奠定了基础,典型后殖民理论不过是在逻辑上更进一步将民族认同想象的建构性解构化而已。而且本·安德森的对于民族主义的谱系梳理强调了与殖民主义的相互关系,这也为后世的典型和非典型的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Abstract]:The typical postcolonial theory advocates the cross and integration of culture, often criticizes and deconstructs the essential identity of nationalism, while the atypical postcolonial theory more uses the two opposing methods to re advocate the importance of insisting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discourse. The theory of Ben Anderson's "imaginative common body" theory has a shadow on the theory of post colonial national identity. The profound revelation of his essentialist national identit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ost colonial national identity discourse, and the typical postcolonial theory is only a logical further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m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imagination. Moreover, Ben Anderson emphasized and colonized the genealogy of nationalism.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 for the typical and atypical post colonial national identity theories of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研究”(12YBA30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殖民理论下的身份认同话语研究”(12BZW00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后殖民理论研究”(2012M5205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5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华燕;吕品;;对《奥斯卡与露辛达》中玻璃教堂的意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卢悦宁;;浅析后殖民理论在库切《青春》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5 李滨;;帝国话语的解构——论杰克·伦敦眼中的中国移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6 石统文;金兰芬;;鲁滨孙·克鲁索双重身份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7 许辉;;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8 薛伟中;美国的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文学[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9 章辉;;如何理解《东方学》——兼谈学界对萨义德的批评与误解[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10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任平;;寒山精神:走向全球的“和合”文化[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3 刘淑梅;;浅析《简·爱》中罗切斯特的秘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飞君;全球视野下宗教单元的宗教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罗四,
本文编号:1819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1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