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稳定:东亚国家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
本文选题:东亚国家 + 政治稳定 ; 参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政治稳定是东亚国家社会转型期的重要命题,国家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为社会转型期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序的行为规范。政治稳定是东亚国家社会转型中利益博弈的基本取向;利益平衡是社会转型中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要素;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是社会转型国家建构稳定政治的必然选择。
[Abstract]:Political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stitutions provide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orderly norms of conduct for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Political stability is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interest game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to realize political stability in the social transition; the system desig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onstructing stable politics in the countries with social transition.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分类号】:D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邱慧青;郑曙村;;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失灵”表现、原因及教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洋;田奕奕;;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合法性及其重构[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2 梁素贞;杨东曙;;纵向民主:探析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视角[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张广辉;;政党执政战略的透视与诉求——合法性与有效性二元逻辑的互动[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2期
4 冯志峰;;中国政治发展: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110次中国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告[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1期
5 张广辉;赖耀霞;;合法性与有效性二元逻辑的互动:政党执政战略的透视与诉求[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李俊;;协同式村级治理新机制:合法性与有效性的统合——基于成都邛崃市界牌社区的考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张殿军;;协商民主视野的族际政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6期
8 何艳玲;汪广龙;;不可退出的谈判:对中国科层组织“有效治理”现象的一种解释[J];管理世界;2012年12期
9 蔡禾;;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对周雪光、冯仕政二文的再思考[J];开放时代;2012年02期
10 唐睿;;“两新”组织党建“利益共生”模式分析——基于上海浦东开发区的访谈调查[J];理论与改革;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林尚立;;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民主反应:基于中国民主化经验的考察[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2 冯志峰;;中国政治发展: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建国以来110次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告[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3 陈家喜;;深圳经济特区政治发展三十年——基于现代化理论视角的审视[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徐占元;西部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魏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问责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陈新;困境与突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治合法性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赵光勇;治理转型、政府创新与参与式治理[D];浙江大学;2010年
8 赖晨野;农村民主管理的社会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玉萍;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电视使用——托台村维吾尔族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赵高辉;公众视角下网络的政治作为[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府合法性的维护与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3 孟丰林;论新形势下执政党意识形态社会认同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傅秀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梁风菊;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憬;当代中国政治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方法[D];山东大学;2010年
7 娜日娜;区域公共政策执行困境及消解[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廖晓翠;我国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9 刘东;民主政治视域下的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10 宋燕;民间借贷法律制度及监管的完善与实施机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士平;吴玲;;试论社会转型期中国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赵延华;;社会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模式选择[J];经营管理者;2010年14期
3 化涛;;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的政治稳定[J];岭南学刊;2010年03期
4 薛琴;论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稳定[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5 化涛;;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稳定[J];理论导刊;2010年04期
6 王功名;;浅谈社会转型期政治稳定中的社会动员[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李锐;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与政治参与[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杜永吉;;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J];党政论坛;2007年01期
9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10 蔡青竹;李尚敏;;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研究综述[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章荟;;建国60周年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调整[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隆学文;王珊;;社会转型期决策信息需求与民主监测系构建——从市民的关注和期盼看民生需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徐勤;裴晓梅;伍小兰;王莉莉;;社会转型期老年妇女的弱势地位[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王友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一种基于社会转型的分析[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舍;;社会转型期中的老年人自助[A];老年学论文集——福建省首次老龄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5年
6 严励;;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蒋建新;徐益会;;现阶段我国阶层政治关系的变化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8 刘志彪;;政治稳定、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9 曾昭耀;;拉美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发展的几点经验[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王晶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东亚峰会走向惹争议[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魏红欣;艰难聚会 中国胜出[N];国际金融报;2005年
3 记者 杲文川;“东亚:政党政治与政治参与”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婷;“公务员热”折射出什么[N];四川日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 罗晓汀;灭门案逝者已去 转型期“心病”待解[N];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沈刚;“精英与草根的论战”折射了什么?[N];工人日报;2006年
7 ;外交部发言人就尼泊尔局势答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海燕;上海将出台政策大力发展民间智库[N];解放日报;2010年
9 谭荣梅 衡阳日报社;浅谈社会转型期和谐心理的构建[N];衡阳日报;2011年
10 朱孝清;我国社会转型期维稳形势的特殊性[N];检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烨;转型与发展:民族问题与政治稳定[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毕健康;当代埃及政治稳定问题研究(1971年至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振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晓凯;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廷彦;转型期东北区域社会突发事件生成原因及演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徐恒秋;社会转型:欧洲的经验和我国面对的挑战[D];山东大学;2007年
8 颜佳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权力运行机制重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传柱;当代中国社会稳定:历史、挑战、对策[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明奇;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杨巧燕;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对政治稳定影响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士平;政党制度功能输出:一种探讨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新视角[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爱清;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失业半失业女性价值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曹静;社会转型期人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贝贝;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艳宏;我国社会转型期政府执行力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吕青云;论中国社会转型期政府诚信的缺失与治理[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志启;我国社会转型中的地方治理有效性论析[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李运红;我国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19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1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