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络威慑理论之争
本文选题:地区与国别政治 + 美国 ; 参考:《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美国理论界对网络威慑是否有效存在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归因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虽然美国可以利用核威慑信息传递方式,向潜在对手发出网络威慑信号,但也存在困难,毕竟网络武器一旦展示,对手就有了破解美国网络武器威胁的机会。鉴于网络报复打击危害的严重性,理论界赞同以拒止威慑手段为主,尽管这种方式还不能彻底打消攻击者实施网络攻击的念头。网络威慑也需要解决如何控制网络冲突、战争升级的问题,为实现网络威慑战略,理论界开出了诸多药方。
[Abstract]: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attribution problem can not be solved effectively.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can use nuclear deterrence to send a signal of cyber deterrence to potential adversaries, there are difficulties. Once a cyber weapon is displayed, an opponent has a chance to crack the threat of a U.S. cyberweapon. In view of the seriousness of network retaliation against the harm, the theorists agree that the method of refusing deterrence is the main method, although this method can not completely dissuade attackers from carrying out the idea of network attack. Network deterrence also nee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how to control the network conflict and the escalation of war.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network deterrence, the theorists have put forward a lot of prescriptions.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
【基金】: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分类号】:D7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奇松;;近年美国网络威慑理论研究述评[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oT汶;;美国破坏四国首脑会议[J];国际问题研究;1960年06期
2 ;天南地北[J];世界知识;1982年05期
3 龚慧峰;;美国放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的背景[J];国际展望;1983年S2期
4 巴雷特;张艾;;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的自主性与内部意见分歧[J];台湾研究集刊;1990年Z1期
5 高平;;美国为何迟迟不愿改善与古巴的关系?[J];国际展望;1992年14期
6 ;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就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向美方提出强烈抗议[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5年13期
7 杨晚;;脏弹袭击,恐怖笼罩美利坚[J];重庆与世界;2002年03期
8 闫文虎;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的经济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高建红;美国在“布拉格之春”中的态度与政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阮西湖,姜飞;民族意识的复苏还是美国原来的国家特性——评亨廷顿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其荣;蒲玉梅;;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民族-国家关系发展态势[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志华;苏祖勤;;新公共管理运动时期美国政府职能调整及其启示——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例[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石善涛;;建国初期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斗争与“一个中国”原则[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柳剑平;刘威;;美国对外经济制裁决策过程的经济学分析[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德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亚玲;;“9·11”后美国对“敌人”的建构[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易丽丽;;美国政府决策中CIO制度对我国政府的启示[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于朝晖;;美国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王健;李音;;建立信息公开的“窗口”服务机制——美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10 汪曙申;;从美国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看其台海政策[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宁;1300万:选择性遗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刘洪恩;美国政府采购瞄准深圳市场[N];深圳商报;2006年
3 徐翼;美对华政策新思路趋向务实[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4 荣燕;温家宝分别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美国政府、企业和救援组织联合代表团[N];人民日报;2008年
5 张国庆;耐人寻味的实力因素[N];人民日报;2006年
6 侯丽军;美国各界进一步向中国提供救灾援助[N];人民日报;2008年
7 邹云华;美国政府想留一手[N];解放军报;2001年
8 记者 赵凯;古强烈谴责美国政府[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蔡德聪;美国的电子政务[N];学习时报;2006年
10 陆乐;美国怎样管理乞丐[N];中国社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木;论美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D];吉林大学;2004年
2 燕玉叶;购买“和平”:冷战后美国对朝鲜的经济援助[D];复旦大学;2008年
3 钟健平;美国外交与安全智囊机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张颖;美国公共产品供给演进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5 沈国麟;控制沟通[D];复旦大学;2006年
6 陶莹;冷战时期印美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朱鸿博;冷战后美国的拉丁美洲政策[D];复旦大学;2006年
8 国洪梅;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滕淑娜;欧内斯特·贝文与战后西方同盟关系的形成[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宗权;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之研究(1950年至今)[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莉;美国对外援助中的民间志愿组织[D];外交学院;2006年
2 张伟涛;“新帝国主义”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冯速;冷战后美国大战略下的东亚政策解读[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娴;美国政府绩效管理运动及其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5 卢鹏帆;论“9·11”之后美国对中东的公众外交[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森;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赖兴洁;论阻碍俄罗斯复兴的美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9年
8 杨英;美国枪支控制政策的演变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6年
9 王卓坤;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与中美关系[D];外交学院;2006年
10 王彬;小布什执政时期的美国环境外交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58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85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