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历史演变研究
本文选题:地缘政治 + 南亚次大陆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南亚作为欧亚大陆的新兴地缘中心,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重要地区。南亚联盟作为一个区域合作组织,自1985年成立以来,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其成员国之间的地理临近性、历史因素、民族宗教问题,南盟现在还不是很有影响力的地区组织,但是南盟的主导国印度已成为对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家。另外,印度洋不仅是联系欧亚的重要战略通道,同时印度洋周边地区也储藏有丰富的资源,该地区的安全稳定与中国有莫大关系。地缘政治学是探讨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和国际关系影响的学说,因而,用地缘政治理论对南亚次大陆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可以让我们对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和形态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不仅是地缘政治理论与现实政治结合分析的一次尝试,也为以后对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和南盟的发展态势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本文以人文地理学思想和地缘政治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主线,以次大陆的地理要素为切入点,分析了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历史演变过程。由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范围在不断的增大,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影响也在不断增强。所以,根据年代的不同,本文的研究范围也是不同的。在研究历史上次大陆的空间特征和地缘政治形态时,本文就以次大陆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对现代次大陆地缘政治进行研究时,本文就分别把次大陆置于世界范围、印度洋地区和次大陆本身三个背景下进行研究。最后,文章根据对次大陆地缘政治发展过程的研究,同时结合当前世界地缘政治背景,总结出目前次大陆的地缘政治形态,以及次大陆地缘政治演变过程的三个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特点。
[Abstract]:South Asia, as a new geographical center of Euras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gion of world politics and economy because of its expanding influence in Eurasia and even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a 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AARC has been developing very slowl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85. Because of the geographical proximity, historical factors and ethnic and religious problems among its member countries, SAARC is not yet a very influential regional organization. But SAARC's dominant country, India, has become an influential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addition, the Indian Ocea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trategic link between Eurasia and Europe, but also rich in resources stored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region have a great deal to do with China. Geopolitics is a theory that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efore,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outh Asian subcontinent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geopolitical theory. It can give u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politics in the region, which is not only an attempt to combine geopolitical theory with realistic politics. Also for the future to South Asia's geopolitical situation and SAARC's development situation to make a more accurate judgment. Based on the thoughts of human geography and geopoli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ubcontinent by tak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xt as the main line and the geographical elements of the subcontin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 range of human activities is increasing, and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is also increasing.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years, the scope of this study is also different. In the study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political patterns of the subcontinent in history, this paper takes the subcontinent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but in the study of modern subcontinent geopolitics, this paper puts the subcontinent in the world scope, respectively.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and the subcontinent itself are studied in three context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ubcontinent geopolitic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world geopolitical background,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ubcontinent geopolitical patter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stages and stages of the subcontinent's geopolitical evolu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勤华;;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演变[J];亚非纵横;2005年03期
2 郭学堂;;中欧亚能源与地缘政治博弈[J];学习月刊;2006年01期
3 吴金平;;地缘政治与当代大陆中国人移民加拿大[J];东南亚研究;2007年02期
4 肖f^;;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日关系分析[J];理论探索;2008年06期
5 曹英伟;;俄罗斯地缘政治重建中的能源因素[J];西伯利亚研究;2009年02期
6 王国兴;;国际经济体系与地缘政治:金融危机及其影响[J];国际展望;2009年03期
7 蔡定昆;骆华松;;中国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初探[J];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01期
8 张志新;从地缘政治因素看北约新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10期
9 吕劲军;从地缘政治看普京的东西方平衡外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胡文涛;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中法、德、英的分歧——以地缘政治为视角[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李红强;;煤炭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苏浩;;中国的地缘重心: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宋飞;;基于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视角的云南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5 多文志;;中亚民族关系与地缘政治[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何奇松;;国际太空活动的地缘政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张之孟;;喜马拉雅构造[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构造地质·地质力学[C];1979年
8 刘胜兰;戴好富;曾艳波;韩壮;梅文莉;;海南粗榧中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A];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余建华;张屹峰;;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周边地缘结构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10 李谷城;;中国大陆互联网开放前景初探[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新宇邋梅秀伟;从印俄军事合作看印度地缘政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徐冰川 资深军事评论员;印俄军事演习背后印度的地缘政治考量[N];世界报;2005年
3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陆忠伟;地缘政治重新洗牌[N];人民日报;2001年
4 本报专稿 莫林;印日军事合作升级牵动地缘政治[N];世界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 刘晗;里海石油离中国还有多远?[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 朱周良;地缘政治:油市说不出的“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慧卿;G8财长忧心地缘政治 俄罗斯承诺石油稳定供给[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东盟宪章》深度整合东亚地缘政治[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9 马震;俄强硬态度震撼西方[N];中国国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月金;乌克兰大选开启新时代[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2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3 于爱华;南宋地缘政治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5 曾路;广东区位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6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8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崔宏伟;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灵;地缘政治与俄罗斯外交[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利军;试论邓小平地缘政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余学波;论美越地缘政治与美越关系(1945-1969)[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冯晖;阿富汗战争对中国西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5 刘庆春;南亚次大陆地缘政治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蓝强;冷战后俄罗斯的中亚政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孙军;苏军出兵阿富汗与中南亚地缘政治新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承律;韩半岛的地缘政治特点与中国在韩半岛统一过程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03年
9 樊哲旺;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与中华和合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金红梅;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与中国的外交政策[D];延边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20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192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