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东亚地区秩序走向
本文选题:亚太再平衡 + 地区秩序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07期
【摘要】: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军事部署为基础,以同盟体系为依托,通过多种手段介入东亚事务,来确保美国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对东亚地区秩序产生了明显影响。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国力的持续增长是未来东亚地区秩序演变的主要变量,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将决定未来东亚秩序的走向。中美双方都认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避免对抗和冲突符合两国利益,这使得东亚秩序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中美两国能够有效地预防和管控地区冲突是当前保持东亚秩序稳定的前提,两国进一步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和平互动是东亚秩序巩固的基础,而促进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则是东亚地区秩序进化的保障。
[Abstract]:The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based on military deployment, relies on the alliance system, and involves in East Asian affairs through various means to ensure the influence and leadership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has had an obvious impact on the order of the East Asian region. The American "Asia-Pa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 and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China's national strength are the main variabl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order in East Asia in the futur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will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East Asian order. Both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gree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build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hip and to avoid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order of East Asia to develop further. The ability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manage regional conflicts is a prerequisite for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order at present,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peacefu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under the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framework is the basis for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ast Asian order.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evolution of order in East Asia.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1JJD810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1JJD810007)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项目(2012FRLX14)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3QY019)
【分类号】:D731;D8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约翰·伊肯伯里;凌岳;;地区秩序变革的四大核心议题[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2 倪世雄;彭萍萍;;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全球秩序下中美关系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04期
3 阎学通;东亚和平的基础[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3期
4 王传剑;;理性看待美国战略重心东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宁;;东北亚国家安全体系:从双边困境到多边合作的安全路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2 乔刚;明智的选择——建立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探[J];当代韩国;2005年03期
3 乔刚;明智的选择——试析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J];东南亚研究;2005年05期
4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J];东南亚研究;2006年06期
5 陶椺烁;;地区结构与东亚“长和平”的持续[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4期
6 张凯;;战略约束、规范扩散与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李永成;;美国现实主义者的“离岸制衡”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分析意义[J];国际论坛;2007年04期
8 陈琪;;经济区域化对东亚和平的意义[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9 郭秋梅;;“多边合作”模式与冷战后东亚和谐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漆海霞;;从军售看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布局特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兰天;欧盟经济一体化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3 刘少华;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5 邓凡;后“9/11”时代的美国对华政策(2001-2011)[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曲恩道;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地缘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金新;东亚海洋安全秩序新演化析论[D];吉林大学;2014年
8 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箫轲;冷战后周边大国的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子介;多边主义与东北亚安全合作[D];辽宁大学;2011年
4 马云鹏;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简文文;论李明博政府对东盟的外交政策[D];青岛大学;2011年
6 禚宝山;论冷战后东亚地区“逆裁军”现象[D];青岛大学;2006年
7 罗亮;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8 刘红良;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新进展及前景解析[D];四川大学;2006年
9 黄秋艳;后冷战时代中国与东盟的非传统安全合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殿金;东北亚安全构建:从多重博弈走向制度建设[D];吉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雪峰;试论东盟对建立亚太安全体制的影响[J];当代亚太;2001年01期
2 王缉思;从美国外交新特点看中美关系[J];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Z2期
3 马振岗;;“中美战略竞争论”剖析[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6期
4 沈强;;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战略重心更多向亚太倾斜[J];国际展望;2011年06期
5 翁淮南;刘文韬;;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的影响——与战略问题专家彭光谦对话地缘政治安全[J];党建;2012年01期
6 朱锋;;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评估与展望[J];和平与发展;2010年01期
7 钱文荣;;奥巴马政府的全球战略重心东移[J];和平与发展;2011年02期
8 高慧峰;;“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视角下的大国博弈[J];经济视角;2012年03期
9 王生;;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J];当代世界;2010年10期
10 周方银;;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与中国的应对[J];当代世界;2011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李文云、张祝基、王芳;[N];人民日报;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昱华;;中国怎样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全身而退[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年09期
2 刘煜辉;;弱美元再平衡下的中国抉择[J];南风窗;2010年04期
3 巴曙松;;从金融“再平衡”看中国经济复苏[J];人民论坛;2010年08期
4 冯维江;;全球再平衡:共同但有区别的行动[J];世界知识;2010年19期
5 郑联盛;;2011:新常态、再平衡与国际博弈[J];世界知识;2011年01期
6 瞿少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理论根源及发展趋势分析[J];理论导报;2014年04期
7 杨军;;经济再平衡[J];南风窗;2013年17期
8 刘卫东;;美国对中日再平衡 知易行难[J];党员干部之友;2014年01期
9 董春岭;;扯下美国“再平衡”战略的面具[J];世界知识;2014年12期
10 谭红梅;李军;;美国东亚政策评估与展望——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东亚秩序的重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郑新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三个相关问题[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2 李俭富;马永开;曾勇;;基于再平衡管理的指数跟踪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徐洪才;;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A];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会刊[C];2011年
4 徐洪才;;总论 探索中国经济再平衡之路[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5 景春梅;;第四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第一大对冲措施:加快自主创新步伐[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6 刘应本;;美国“再平衡”战略对我海上安全环境的影响及对策[A];郑和研究2013年第3期[C];2013年
7 徐洪才;;第三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三大路径比较[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8 王鹏;;第一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之一:增加劳动者工资[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9 徐伟;;第六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第三大对冲措施:加快劳动密集型模式转型[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中国无需担忧“再平衡”[N];东方早报;2012年
2 记者 贺斌;中国应实现经济“再平衡”[N];中国财经报;2009年
3 记者杨川梅;危机下仍需大力促进经济再平衡[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记者 陈小三;实现经济再平衡面临挑战[N];国际商报;2009年
5 银河期货 付鹏;中美寻求再平衡 长期利好国内股市[N];期货日报;2011年
6 英国约克大学金融学博士 现任教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 李翔;全球经济再平衡征程漫漫[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 刘煜辉;中国应当直面全球经济再平衡[N];上海证券报;2009年
8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总监 宏观分析师 张新法;中国应加快国内经济再平衡的调整进程[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陆振华;亚洲“再平衡”重在中国“再平衡”[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10 记者 王雅楠;“亚太再平衡”美国收效几何[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应对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金迅;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秦博;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的美国对韩安全政策[D];吉林大学;2014年
4 魏雪青;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D];内蒙古大学;2014年
5 林广;离岸平衡与美国的亚太战略再平衡分析[D];外交学院;2013年
6 游丽江;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D];厦门大学;2014年
7 张中华;陀螺数字再平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贺熙琳;变化中的美国亚太联盟体系[D];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3年
9 胡倩;价值管理与健康管理的失衡与再平衡[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邢荷生;从对外净资产的视角看中国和美国外部经济再平衡的风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02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00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