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及其启示——以韩国和新加坡为例
本文选题:东亚政党 + 民众 ; 参考:《东北亚论坛》2013年01期
【摘要】: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党政治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探索东亚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有助于我们了解东亚政党政治的运行过程和发展规律。韩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模式虽各具特色,但其基本涵盖了东亚政党与民众沟通的主要模式,从政治沟通的整个过程来看,也有一定的规律和经验可循。如充分发挥政党的能动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拓宽沟通的渠道等。借鉴东亚政党与民众沟通的经验对于完善我国执政党与民众的政治沟通模式十分必要。
[Abstract]: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people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political operation of a country. Exploring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people in East Asia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running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law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in East Asia. Although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odes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people of Korea and Singapore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ey basically cover the main mode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people in East Asia. From the whole proces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certain laws and experiences to follow. Such a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ctive role of political parties, adopting flexible and diverse communication methods, actively broadening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perfect th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mode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people in China by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East Asian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populace for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1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L11AKS005)
【分类号】:D564;D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奇琦,李路曲;新加坡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治理中的合作网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2 孙景峰;;民情沟通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社会基础的巩固[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杰雄;;西方世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探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师伟;我国大学权力系统中的委员会建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臧乃康;;执政资源开发:提升执政能力的实现路径[J];长白学刊;2006年03期
4 任世红;;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结构特征与功能优势[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任勇;国家自主性:政治发展中的一个变量[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Z1期
6 李素华;;政治认同的辨析[J];当代亚太;2005年12期
7 洪明月;;西方政党制度的变革趋向[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4期
8 葛洪义;论法的生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李琦;冲突解决的理想性状和目标——对司法正义的一种理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关保英;;行政主体的义务范畴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怡;;和谐语境中的多元表达——从“两会”博客看博客作为公共领域的政治传播功能[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岑树海;;论传统中国政治结社方式的现代转换——从朋党、会党到政党的嬗变[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3 徐睿胤;徐建春;;级差排基:一项新的土地制度安排何以可能?——浙江省A市H村个案研究[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剑波;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熹珂;中国政治发展的经济逻辑[D];复旦大学;2004年
3 胡涤非;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民族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4 朱晓U,
本文编号:2074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07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