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安全复合体理论视阈下的北极安全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5 15:55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北极地区由于各国对极地潜在资源的竞争而开始了"被安全化"的进程。这种进程所引起的北极地区安全问题可以用安全复合体理论予以解释。作者根据此种理论视角对北极周边各个地区安全复合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未来北极安全复合体包括两个实力强大且相互对抗的"极",即美欧与俄罗斯;随着未来北极安全复合体的成型,它有可能继续保持冲突态势,也有可能向安全机制演变;北极地区安全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由地区层次问题上升为全球层次的问题。所以,不论北极安全复合体的内部态势是友好还是敌对,北极地区都将成为全球层次安全态势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全球层次大国利益密集交汇的地方。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的关切。
[Abstract]:With global warming and melting of polar glaciers, the Arctic has begun the process of being "secure" as countries compete for potential polar resources. The Arctic security problems caused by this proces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security complex theory. According to this theor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the security complex in various regions around the Arctic, and concludes that the future Arctic security complex includes two powerful and antagonistic "poles", namely,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nd Russia;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Arctic security complex in the future, it is possible to maintain the conflict situation and to evolve to the security mechanism. In the near future, the Arctic security problem will be raised from the regional level to the global level. Therefore, no matter whether the internal situation of the Arctic security complex is friendly or hostile, the Arctic reg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security situation at the global level and a place where the interests of the great powers at the global level converge. We should be highly concerned about thi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分类号】:D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文良;;东盟安全机制及其特点探究[J];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开盛;庞蕾;;国际非政府组织与非传统安全[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3期

2 刘霏;;灾难外交:中国外交发展中的一种新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郭延军,张仲水;新地区主义: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要素[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朱进;王光厚;;冷战后东盟一体化论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高中;;国家安全与个人安全的法理辨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6 易文彬;;论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的几个界限之模糊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1期

7 李宁;;后经济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在韩国的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肖f^;;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及合作模式[J];东北亚论坛;2010年02期

9 王学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下的国家安全研究[J];当代亚太;2007年09期

10 王凌;;安全化的路径分析——以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案为例[J];当代亚太;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维余;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艳丽;民勤县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7 黄飞君;全球视野下宗教单元的宗教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赵冰;宗教的虚拟化传播与国家安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段一群;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娜;女性主义国家安全观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虹;专法管理涉外海洋调查,,切实维护中国海洋安全[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宗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国家安全观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雷鸣;论宗教信仰与国家安全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志鹏;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军火贸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薛蕾;东亚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与路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宋红红;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国际合作:理论、行为及机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周亚男;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理念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变革[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有维;网络空间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绍雷;;俄罗斯体制转型的路径依赖——从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相关性视角的一项考察[J];俄罗斯研究;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桦;美国:矛盾的复合体[J];世界知识;2005年03期

2 孙涛;;南亚安全复合体的变化与前景[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3 蔺雪春;;多重视角:东亚“安全复合体”概念所面临的质疑和挑战[J];学术探索;2005年06期

4 白静;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现代意识[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于光胜;;东北亚“安全复合体”观点的多维透视[J];理论月刊;2011年05期

6 胡文平;;“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建构二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李峥;;“棱镜”背后的美国“情报科技复合体”[J];世界知识;2013年17期

8 吴景双;;领导者要善于“杂王、霸道并用”[J];领导科学;2014年10期

9 胡萍;;美国军事娱乐复合体的历史考察与价值分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3年02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敬思;K.Fukushima;K.Takizawa;郑岳臣;K.Nishimura;Y.Gr釨ser;G.S.de Hoog;;Pseudallescheria boydii复合体中菌种的认识[A];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集[C];2007年

2 隋国舜;廖立兵;;低聚合羟基铁离子-蛭石复合体吸附铬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信义;;新型复合体垫底材料的临床应用[A];口腔新材料的临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隋国舜;廖立兵;胡鸿佳;;低聚合羟基铁离子-蛭石复合体吸附铬的实验研究[A];2005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田辉;;胶粘剂与座舱玻璃复合体材料性能研究[A];2012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尹宁北;;基于鼻唇复合体理论的微创唇鼻综合美容技术[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王敏;周浩;叶湛;孙晓海;;上肩部悬吊复合体在“浮肩”治疗中的应用[A];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抗癌协会骨软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8 付宏刚;周卫;任志宇;曲阳;;双功能介孔TiO_2/α-Fe_2O_3复合体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杨;赵德明;;AIM2炎症复合体:激活的机制和功能[A];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薇;;探索MRI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方法[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炳彦;着眼创新型军队的基本特征谋转型[N];中国国防报;2009年

2 伍吉勇;AP复合体加纳米材料修复龋齿[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高博;昆虫嗅觉机制出人意料[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京国;Complexin与SNARE复合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祁健;内吗啡肽2在前包钦复合体抑制呼吸的机理[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3 周卫;TiO_2介孔复合体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敏;钙离子信号途径依赖性磷酸酶PP2B和PP1α协同激活P-TEFb复合体的分子机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邓勇;蓝藻NAD(P)H脱氢酶复合体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6 侯敏;中位牵引前移面中份骨骼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7 韦兴;胸椎椎弓根—肋骨复合体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脊柱侧凸矫形策略的有限元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隋国舜;低聚合羟基铁—蛭石复合体吸附砷、铬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2 魏全帅;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丘坑复合体微气候及其分布格局[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3 陈仙子;晶体硅中硼氧及其相关复合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田青青;林草混交根土复合体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永庆;线粒体病患者肌肉组织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酶复合体活性变化及意义[D];山东大学;2005年

6 孔帅;城市化背景下的商住复合体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石钰婷;模拟有机-矿质复合体对TCE的吸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曾妮;塔玛复合体第Ⅰ类群的分布和扩散特征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9 包娜仁图雅;内蒙古湖泊—滩沼—湿地复合体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高复旦;一种新型蓝藻NADPH脱氢酶亚复合体的鉴定及其生理功能的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24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124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