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缅北局势的未来走向及中国应对策略
[Abstract]:After the United States lifted its ban on Myanmar, Myanmar became the core of the 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East Asia. Both the Myanmar government and the ethnic minority local armed forces are trying to use the various forces to achieve their political demands, so the situation in the north of Myanmar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orces togeth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north of Myanmar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communicative relations and practice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 a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western power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the Myanmar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armed forces of ethnic minorities. From the angle of inter-subjectivity,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 of global geographical patt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ehavior of each subject in the situation in the north of Myanma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makes a judgment on the situation of Myanmar by combin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and interviews. One of the basic ideas is that in the short term, i.e. before the general election, the situation is volatile and the fierce conflict continues; in the long run, that is, after the general electi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tends to be peaceful, accompanied by intermittent conflicts.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increase 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 prevent the United States from getting too involved, change the way it invests in Myanmar, safeguard China's image in Myanmar, and try to engage with ethnic minority armed groups and other political parties. As a big country, "creative intervention" to properly resolve the conflict in northern Myanmar.
【作者单位】: 云南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15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K12B01) 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
【分类号】:D733.7;D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H·沙空;乔实;;缅甸民族武装冲突的动力根源[J];国际资料信息;2012年04期
2 宋雅萍;;论主体间性[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8年00期
3 龚丽娜;曼帕凡·考尔;阿里斯泰尔·库克;祝湘辉;王欢欢;;ERM和RAM模型在缅甸族群冲突中的应用[J];南洋资料译丛;2011年03期
4 李晨阳;古龙驹;;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六)(2008年)[J];南洋资料译丛;2009年04期
5 李灿松;葛岳静;马纳;胡志丁;;基于行为主体的缅甸排华思潮产生及其原因解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6 夏立平;美国“重返东南亚”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8期
7 罗圣荣;汪爱平;;缅甸果敢冲突及其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12期
8 谢念亲;;缅北民族冲突与中国西南边境安全[J];亚非纵横;2013年01期
9 郑永年;;边疆、地缘政治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刘务;;缅甸2008年宪法框架下的民族国家构建——兼论缅甸的边防军改编计划[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平;周巧生;;主体间性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伟玉;;政治身份认同与缅甸果敢同盟军的瓦解[J];当代亚太;2012年02期
3 王伟东;透视“9·11”事件后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J];东南亚纵横;2004年12期
4 白雪峰;;美国对东南亚外交的未来趋势[J];东南亚纵横;2009年01期
5 王光厚;李金龙;;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略论[J];东南亚纵横;2010年12期
6 陈建荣;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及布什政府的东盟政策[J];东南亚研究;2003年05期
7 李红甫;“9·11”事件以来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整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8 黄其淮;“9·11”事件后的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9 孙文广;;美军重返东南亚与中国的对策[J];东南亚之窗;2008年02期
10 刘卿,刘政;冷战后美国危机活动探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3 刘少华;后冷战时期东盟在亚太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付瑞红;美国东亚战略的中国因素(1989-2008)[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刘务;缅甸1988年以来的民族国家构建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6 高著华;冷战后美国越南政策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7 周娅;建构主义新视域:地缘文化及其建构机制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蔡武进;行政协商与我国现代行政法治[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兰;奥巴马政府的东南亚政策解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华荣;涉边危机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姚璐;冷战后中缅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曹永新;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政策和中国的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兆华;冷战后美菲特殊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7 刘清涛;二战后菲美安全关系的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8 许慧敏;从美国的亚太战略看冷战后美国与东盟关系的演变[D];武汉大学;2005年
9 刘国秀;论战后美国东亚区域合作政策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06年
10 王伟东;中美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平;排华法下的中国移民与美国移民官员[J];八桂侨史;1999年04期
2 何跃;;缅甸政局中的地缘政治因素[J];东南亚纵横;2008年11期
3 李晨阳;周国祥;;2008年缅甸形势综述[J];东南亚纵横;2009年03期
4 李晨阳;;缅甸:2010~2011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1年04期
5 粟明鲜;战后东南亚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排华[J];东南亚研究;1987年04期
6 李晨阳;;试析缅甸军人政权的发展趋势[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7 王子昌;;政治发展理论观照下的缅甸2009[J];东南亚研究;2010年02期
8 张君宏;;简析缅甸华人族群——果敢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J];东南亚之窗;2008年02期
9 杨建;一九五九年印尼排华事件与广东归侨安置[J];广东党史;2005年01期
10 葛汉文;;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瑞林;梁德友;王丽丽;;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人道主义取向[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2 徐梦醒;;法律规范的话语向度——基于语用的视角[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5期
3 徐闻;;哈贝马斯论交往资质[J];理论视野;2011年04期
4 王卉珏;;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看网络空间中的入侵行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4期
5 刘丽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人民论坛;2013年3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业进;莫志宏;;论社会科学的事实[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任彩红;承认理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陈志远;论90年代以来余华长篇小说的对话叙事[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玲;试论科学客观性的层次及其限度[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53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15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