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大国协调与复合型安全合作架构的建立
[Abstract]:The complex security structure in Northeast Asia needs to set up a set of corresponding security cooperation framework to deal with regional security threats, but the existing security mechanism can not effectively alleviate or even solve the security problems facing the region. The paper holds that it is feasible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great powers in Northeast Asia,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bilateral alliance system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xisting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constitutes a non-exclusive and non-competitive system. A complementary complex security cooperation framework to manage regional national differences on security issues and effectively address regional security crises. However, based on the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security order, this kind of compound security cooperation framework can not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residual cold war structure in the region, thus reflecting some limitations.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亚太地区形势演变与中国亚太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2JZD049)的资助
【分类号】:D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峰;霸权稳定模式与东亚地区政治安全秩序[J];当代亚太;2002年07期
2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当代亚太;2011年01期
3 汪伟民;李辛;;美韩同盟再定义与韩国的战略选择:进程与争论[J];当代亚太;2011年02期
4 王磊;郑先武;;美国与新大国协调机制的构建:以七国集团为视角[J];当代亚太;2012年02期
5 朱锋,朱宰佑;多边机制与东亚安全[J];当代亚太;1997年05期
6 沈秋欢;;格莱斯顿欧洲协调思想及其外交实践[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夏立平;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进程与东北亚安全机制[J];国际观察;2002年05期
8 倪峰;复合型结构──对东亚政治、安全格局的一种解释[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Z4期
9 任晓;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可能性[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01期
10 朱锋;;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秩序:调整和变革[J];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禚宝山,常庆波;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2 王秋彬;;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及其成因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3 戴士权;;中韩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李华;;朝核危机视阈中的“停战体制”:流变与困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韩燕;曲楠楠;林治华;;论新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地位及其影响[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张东宁;;东北亚区域安全架构:从合作到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吴昊;;论中国在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与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8 刘昌明;郭_g;;美国的不完全霸权与东亚地区秩序的转型[J];东北亚论坛;2008年03期
9 蔡建;;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8年06期
10 刘鸣;;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和平安全机制:构想与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史伟成;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克成;基于方法论视角的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6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超;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及其在东亚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D];外交学院;2006年
9 肖f^;权力、制度与文化[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孙洪魁;东北亚格局与我国战略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颖;日本在亚洲实践多边主义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莎;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合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薛生;朝核问题中的博弈[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孙涛;规范因素与地区安全秩序的建构[D];南京大学;2011年
5 江文彬;中日关系中的安全困境及其缓解之策[D];暨南大学;2011年
6 孟东伟;从朝鲜核试爆看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D];暨南大学;2011年
7 唐高略;小国安全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丹;朝鲜半岛安全局势的演变与驻韩美军的未来[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基泰;第二次朝核危机后的韩中两国对朝政策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高永泽;建构中的东北亚危机管理模式[D];外交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芳川;;古代来华使节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巴殿君;满海峰;;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张东宁;;东北亚区域安全架构:从合作到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周茂荣;石兵兵;;俄罗斯与东北亚天然气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8年04期
6 杨旭涛;唐彦林;;国际机制理论与东北亚能源外交[J];东北亚论坛;2008年05期
7 蔡建;;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8年06期
8 梁云祥;;美国新政权与六方会谈前景探析[J];东北亚论坛;2009年02期
9 刘雪莲;;朝核问题视角下的东北亚安全[J];东北亚论坛;2010年04期
10 朴光姬;;中国与朝鲜经贸关系转型中的困境及对策[J];东北亚论坛;201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仇发华;西欧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合作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洁;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景筠;“中国与中亚: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国际学术会议召开[J];当代亚太;2005年11期
2 孙霞;;东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动力与挑战[J];国际论坛;2006年03期
3 孙霞;;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挑战与路径选择[J];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07期
4 王学玉;王永洁;;转变中的东亚地区秩序[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杨成绪;对东亚安全问题的分析[J];国际问题研究;1994年03期
6 郑海峰;东北亚地区安全刍议[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11期
7 佟丰;欧洲地区安全的未来走势[J];现代国际关系;1995年11期
8 黄建国;菲律宾在东南亚地区安全中的地位与作用[J];东南亚纵横;1996年03期
9 韩华;;冷战后南亚地区安全问题之管见[J];亚非纵横;1996年02期
10 石冬明;试论东北亚地区安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Alastair Iain Johnston;;浅谈建立东亚地区安全共同体:论地区安全治理的几个障碍(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玉珍;我省部署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安全稳定工作[N];江西日报;2010年
2 记者 谢松;保障校园及其周边地区安全[N];南昌日报;2010年
3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访问学者 汪铮;中国应勇于做地区安全的提供者[N];东方早报;2012年
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徐万胜;安倍内阁:地区安全的“炸弹”[N];解放军报;2013年
5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李永全;上合有能力应对地区安全变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6 记者 杨若飞;全力以赴确保全地区安全稳定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N];日喀则报(汉);2013年
7 许文军 秦友友;加强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N];人民公安报;2006年
8 记者 许含宇;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N];福州日报;2010年
9 ;确保十八大期间边境地区安全稳定[N];边防警察报;2012年
10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 苏晓晖;谁才是真正的“地区安全破坏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守军;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D];外交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静;中亚地区安全与上海合作组织[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石婧;中亚地区安全与上海合作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蒋纯华;“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地区安全[D];新疆大学;2004年
4 柳青友;冷战后中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霞;中亚地区安全中的中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5年
6 张艳丽;地区安全复合体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动力[D];辽宁大学;2012年
7 高亚滨;“9·11”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与美国因素[D];新疆大学;2005年
8 张泗国;东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安全结构与动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9 汤传文;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鹏;冷战后印度军购对地区安全影响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58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158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