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民族关系与民族治理研究
[Abstract]:Ethnic relations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thiopia has a large number of nationalities and intricate ethnic relations, which is quite typical in African countries. Historically, there were frequent fr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Ethiopia and Serbia.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national relations in this country a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harmonious as a whole, and the demands and competitions of the various nationalities in the interes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n the national relations. Ethiopia's national governance has also undergone a complicated historical evolution: from "autocratic assimilation" in the imperial era to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regional autonomy of ethnic minorities" during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period, and to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in Meles' time. At present, it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complex factors in the post-Meles era. On the whole, the change in the concept and polic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of Ethiopia government is progressive-gradually from narrow, reactionary and backward to tolerant, positive and progressive. In particular, the current "national federalism"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and prevent the challenge of separatism. Through the case of Ethiopia, we should re-examine the important value of African ethnic studies, objectively look at the differences and gaps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and try our best to explore the "Chinese paradigm" of African ethnic studie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世界民族教研室;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2013年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的学术交流项目“非洲部族、民族关系调查与比较分析”(JL201312)的支持
【分类号】:D7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钟伟云;埃塞俄比亚的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J];西亚非洲;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孟荣;;谈电影音乐的民族性[J];电影文学;2012年04期
2 张莉;;浅析民族与宗教的关系[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张树青,刘光华;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J];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4 苏红;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语言概况[J];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02期
5 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01期
6 邓红;李天雪;;对前苏联“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再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7 葛公尚;试析跨界民族的相关理论问题[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8 周少青;;多元文化主义视阈下的少数民族权利问题[J];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9 普忠良;一些国家的语言立法及政策述略[J];民族语文;2000年02期
10 刘永刚;;多民族国家的制度模式与民族差异包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矛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彦;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实践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曹征海;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柳琳;中国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花永兰;当代世界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李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邱显平;当代民族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利华;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张天圣;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陆海发;云南K县苗族自发移民问题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娜;当冲突遭遇种族:美国电影《撞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肖鑫;美国对“非洲之角”的政策(1974-197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志香;内蒙古的跨界民族问题与我国的地缘政治安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苏立维;澳大利亚政府对土著居民的教育政策及对我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启示[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雷春斌;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6 王颖;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厚建;论中亚五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及其影响[D];新疆大学;2003年
8 张世霞;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民族问题解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王炜;中亚民族问题的文化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姚鑫贤;美国古巴移民研究(1959-1980)[D];复旦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之佐;从传统的中国西北民族关系看西北地区的现代化[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2 马志敏;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王平;;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以武陵地区为中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廖杨;覃卫国;;关于当前我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5 王平;;论武陵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于海泉;;关于民族关系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李大健;李晓林;;“和而不同”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真谛[J];中国民族;2008年01期
8 周竞红;乌小花;;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发展[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Z1期
9 关桂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基本态势探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阎耀军;;民族关系和谐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分析模型——兼及测度民族关系和谐状况的指标体系设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佳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徐黎丽;陈建军;;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徐黎丽;;接触与非接触——影响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赵健君;;论中国民族关系基础理论发展创新[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杨嘉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民族关系与政治稳定调查研究[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杨圣敏;;历史上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高芳;董西彩;李媛;陈怀川;;乌鲁木齐市民族关系现状调查与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白振声;;论文化与民族关系[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郑洪芳;王宏晓;;论现代城市中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构建[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竞红;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民族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课题组;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N];云南日报;2003年
3 侯聚萍 侯志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记者 王珠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N];闽东日报;2007年
5 崔静 魏武;我国将建民族关系监测系统[N];人民日报;2007年
6 李愿 李晓燕;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陕西日报;2006年
7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博士 教师 张俊杰;俄罗斯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改善民族关系的[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马戎;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下)[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张勇;准确把握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10 武汉市民宗委;构建调控机制 理顺民族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艳玲;当前新疆北疆基层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蒋立松;中国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基础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8年
5 周竞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刘智文;东疆民族关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李洁;变迁、互动与交融[D];兰州大学;2009年
9 郑炜;北宋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冯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东兴;新时期民族地区藏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2 刘莉;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炀;花为媒:柳城畲族镇畲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4 格根塔娜;改革开放以来蒙汉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建国;甘南地区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互动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敏俊卿;甘南地区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马建福;族际互动中的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雷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刘思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李俊伟;多元与和谐视角下的民族关系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214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1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