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西方地缘政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启示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ar, the study of western geopolitics,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opolitical ontology, methodology and historical practice, has deeply criticized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material determinism, state-centeredness and hegemonism. It enriches the analysis level and research field of geopolitics, and has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eopolitical research.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ory,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geopolitical research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policy maneuverability is relatively weak.
【作者单位】: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系;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冷战后世界各国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特色及其国际政治意义研究”(批准号12CGJ022)的成果组成部分
【分类号】:D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01年07期
2 陆俊元;;北极地缘政治竞争的新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2010年02期
3 ;冷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J];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05期
4 陆俊元;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特征[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张志新;从地缘政治因素看北约新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10期
6 陈乐民;;一次生动的讨论会有感[J];世界知识;1996年19期
7 朱锋;从历史比较的角度认识时代特征[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7期
8 郭忆薇;;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中的地缘政治因素[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何奇松;;国际太空活动的地缘政治[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10期
10 王海滨;;俄美在地缘政治领域的斗争及其世界影响[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奇松;;国际太空活动的地缘政治[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2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冯绍雷;;建构中的俄罗斯、欧盟与美国的关系[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4 余泳;;试论中东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从中东热点问题到中国中东外交[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5 陈阳;;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和平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田文林;;对国际政治中民族分离1问题的多维分析[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张永义;;价值观外交与国际政治伦理冲突[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李淑云;;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9 多文志;;中亚民族关系与地缘政治[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N];解放日报;2007年
2 经济观察报高级编辑 丁力;在哈韩与哈朝之间[N];经济观察报;2010年
3 上海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 刘鸣;冲突 在十四年后[N];东方早报;2009年
4 贺钦;社会主义在向前走,绝对不会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宜宇;“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记者 尚绪谦 鲍杰;“盟主”美国发号施令要把北约带往何方?[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7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 陆忠伟;地缘政治重新洗牌[N];人民日报;2001年
8 周戎;美国陷入冷战后最深的战争泥潭[N];光明日报;2007年
9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 研究主任 郑永年;亚洲新格局:多元化和开放性[N];解放日报;2007年
10 杜新宇邋梅秀伟;从印俄军事合作看印度地缘政治[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立恒;区域地缘政治的结构主义解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3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5 于光胜;文明的融合与世界秩序[D];山东大学;2009年
6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7 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年
8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海霞;冷战后中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朱强国;冷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的动因研究[D];外交学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爽;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利军;试论邓小平地缘政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斌;试析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文化融合[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曹阳;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印铁;冷战后韩国的能源战略及其绩效[D];辽宁大学;2008年
6 施文博;冷战后欧洲反美主义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志伟;冷战后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鞠京p,
本文编号:2221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2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