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安倍政府的集体自卫权选择困境

发布时间:2018-09-05 19:04
【摘要】:由于在提出宪法修改草案和国民投票两个程序中受制于变换不定的国内政治条件,所以安倍政府修改宪法第九条能否成功殊难预料。而改变宪法解释的方式既无法律障碍又不受民意直接干预,因此成为安倍政府的首选。即便如此,来自政府内部的反对和民心向背仍是安倍政府在试图改变宪法解释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政治因素。
[Abstract]:The Abe government's success in amending Article 9 of the Constitution is difficult to predict because it is subject to changing domestic political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proposing a draft amendment to the Constitution and a referendum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change in the way the constitution is interpreted is free of legal obstacles and direct interference with public opinion, making it the prime choice of Abe's government. Even so, opposition and opposition from within the government are important political factors that Abe's government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as it tries to change i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
【分类号】:D7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伶伶;修宪预示日本未来政治走向——解析日本众参两院宪法调查会修宪报告书[J];日本学刊;2005年03期

2 户波江二;牟宪魁;于晓娜;战东升;;日本国宪法的60年与宪法修改问题[J];政法论丛;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何荻;朱建新;;日本化学武器军控政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9年02期

2 徐万胜;;冷战后日本改宪政治的动向与影响[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3 刘玮;;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的动向与不确定因素[J];和平与发展;2006年03期

4 崔志楠;;日本谋求“集体自卫权”的动向、动因及影响[J];和平与发展;2009年04期

5 潘妮妮;;日本广播协会:历史定位与当代困境[J];日本学刊;2012年03期

6 李文;吴限;;日本修宪进程加速原因解析[J];日本学刊;2013年05期

7 潘妮妮;;论日本和平宪法的“社会契约”:结成与挑战[J];日本学刊;2013年06期

8 闫红果;;新世纪国内“日本修宪”研究综述[J];克拉玛依学刊;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巴殿君;冷战后日本对台湾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瑞丽;冷战后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6年

2 文鸿飞;日本战后修宪运动及政治走向[D];山东大学;2006年

3 吕壮林;论小泉政府对“和平宪法”的修改[D];暨南大学;2006年

4 王伟;战后日本防卫战略的演变及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丽静;从宪法修改论争看日本国家战略的调整[D];吉林大学;2007年

6 沈欣;论宪法修改程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娜;修宪与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王晓明;《日本国宪法》第九条与“九条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玉虎;战后日本经济自由违宪审查基准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王璐鑫;日本修宪运动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灵;论宪法的适应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胡肖华,欧爱民;宪法演进模式论纲[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韩大元,张翔;试论宪法解释的界限[J];法学评论;2001年01期

4 杨海坤,上官丕亮;宪法法部门初探[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王学栋;论我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姜峰;论我国宪法中人权条款的直接效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徐祥民,李长勇;略论宪法的特征[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秦前红;论宪法变迁[J];中国法学;2001年02期

9 张尤佳;保持宪法稳定的对策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蓝莉;试论我国宪法进入诉讼的必然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国发;;修宪与宪法的稳定性和时代性[A];学习宪法修正案座谈会文集[C];2004年

2 王振民;;宪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3 雷益丹;;《建立欧洲宪法条约》:迈向欧盟的宪政和谐[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4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5 李妍;;贵州省法学会宪法法理学年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士如;;从宪法到宪政的思考——立宪主义思想研究[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7 李文祥;;分权原则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变迁[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C];2004年

8 张文显;刘红臻;;人权的宪法载列与保障:理由、进展与努力的方向[A];“‘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剑;;宪政法治,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许艳娜;;从立法层面保障我国宪法的实施[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李新会;宪法解释是宪法实施的重要保障[N];法制日报;2002年

2 尚晓宇;依据宪法维权要突破传统思维[N];检察日报;2005年

3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焦洪昌;宪法的性质[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周 晨;刚性宪法和“活的宪法”[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杨景宇;宪法的稳定和与时俱进[N];人民日报;2003年

6 武汉大学法学院 潘弘祥;完善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的四点建议[N];检察日报;2007年

7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肖扬;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N];人民日报;2007年

8 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林来梵;宪法解释学的“可能”[N];法制日报;2008年

9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周叶中;关于我党运用宪法思维执政的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10 申欣旺;法律冲突呼唤对宪法解释的研究[N];法制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蕾;诠释学视域下的宪法平等规范[D];苏州大学;2007年

2 施嵩;美国宪法解释的原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陈诚;论宪法的纲领性条款[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峰;中华人民共和国四部宪法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刘广登;宪法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宋海春;国共两党的宪法思想与中国宪政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崔雪丽;美国宪法解释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谭钟毓;中日韩宪法移植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9 杨思留;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宪法表达[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朱应平;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鹏;论美国宪法解释中的原意主义[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坤;论我国宪法中的法院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超群;试论宪法思维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晓亮;论我国经济立宪理念的更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修铁;论对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于广丹;美国宪法解释的创造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田川;我国宪法解释制度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黄钰晶;从宪法变迁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和变化[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孙浩林;韩国宪法诉愿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解析[D];延边大学;2009年

10 张亮明;劳动权的宪法解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25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225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