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中德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3 20:07
【摘要】:中德两国的政治文化拥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德国的政治文化建立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础之上,以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价值观为其核心,主要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强调个人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政治文化强调民主制,民主制得到广泛认同,国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并积极表述个人的诉求,是德国日耳曼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中国政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价值和观念,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公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德两国都重视民主制度的建立,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但是各国当代政治文化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同、对民主制度的推广、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历史经验。
[Abstract]: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China and Germany has different core values.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Germany is based on the western democratic system, with the basic values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as its core, mainly including democracy, freedom, human rights and so on, emphasizing individualism. After World War II, German political culture emphasized democracy, democracy was widely recognized, and the people took an active part in national politics and expressed their individual demands, which was the embodiment of German Germanic national cohesion. I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socialist values and concepts dominate, and its soul is Marxism, which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ociet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itizen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e. Both China and German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mocratic system, and both advocate the settlement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 through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owever, the contemporary political culture of various countries is affected differently by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pularizes the democratic system.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political culture is different, the root of these differences lies i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two countries.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分类号】:D751.6;D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轩;;社区自治与社区教育——以A、B两社区为个案[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04期

2 杨延峰;;文化传统对日本立宪模式选择的影响[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云岭;;欧美人的不同价值观[J];欧洲研究;1993年05期

4 陈燕;本期特别话题:我辛苦,为谁忙?[J];三月风;1999年03期

5 俞新天;中日价值观异同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J];太平洋学报;2000年01期

6 安邦泰;胡惠莉;安婧;;留美女生与父母的金钱论战[J];东西南北;2002年11期

7 胡佩诚 ,王倩;美国性教育指导手册(一)[J];中国性科学;2003年04期

8 冯仲平;为什么“他们与我们不一样”[J];世界知识;2005年04期

9 何三畏;“穷二代”、“富二代”“和解”?[J];神州;2005年11期

10 张旺;浅论西方民主的观念与原则[J];学海;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仕文;;民生为本: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价值理念之本——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民生思想的价值观解读[A];继承·创新·发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C];2007年

2 王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和谐世界建设问题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3 刘鸣;;中国责任论探究与和谐世界的建设[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4 钱冰;;多层面推进政府服务文化建设[A];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倪建平;;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张观现;陈锋;林宗利;;理想信念教育在当前教育转化工作中的实际应用[A];全国反邪教协会参与教育转化工作经验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周晓虹;;社会变迁及其对中国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挑战[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8 颜杰坤;;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洪海;;多数人都想当老板,是社会不正常的现象[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10 张三元;;以人为本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晴;且说“价值观外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周俏春;价值观不同易使夫妻离婚[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凌波;“穷忙”折射价值观问题[N];工人日报;2008年

4 袁晓明;驴象之战如今聚焦价值观[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王]N生;“价值观外交”价值几何?[N];解放日报;2007年

6 欧洲所 刘立群;德国的“价值观外交”没有出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宋国友;阐述中国外交的价值观[N];东方早报;2005年

8 实习生 付志刚 南京日报记者  朱晓露;我市出现“休闲工作”一族[N];南京日报;2006年

9 吴国平;女儿早恋与父亲有关[N];北京科技报;2006年

10 庄北宁;布朗就任新党魁,女大臣当选副领袖[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何英;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季丽新;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爽;“美国至上”: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一种解读[D];复旦大学;2004年

4 田炳信;论美国妖魔化中国[D];暨南大学;2003年

5 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志;论孙中山的亚洲主义观及其对亚洲区域主义未来发展的启示[D];燕山大学;2009年

2 王桂芬;转型期弱势群体价值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永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主价值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卫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5 张永缜;和谐社会的价值观透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丁妍;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价值省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姜迪武;论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道德价值取向[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8 赵渊;论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Asen Spasov Velinov;中国的国际形象及缺乏根据的妖魔化:根源与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董竞飞;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52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52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2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