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为什么应为生态问题承担更大的责任——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观点看
[Abstract]:Baudrillard believes that since the over-production crisis of 1929,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began to intervene in economic activities,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s not based on the real needs of human beings. Production for production has occurred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s production is not economic production, but symbolic production. "shortage" and "crisis" are also produced to maintain the oper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n a sense,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deliberately creat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s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strategy. They created the crisis to blackmail the world's people. This extortion is akin to terrorism.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089;D5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许宏香;;仿像的逻辑——波德里亚仿像论的技术与修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徐培卿;;未来世界的“技术救赎”——浅析《2012》中的技术崇拜情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孙翠玉;;“女性范例”:“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女性规训——布希亚思想的女权主义探微[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6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7 覃志红;李妍;;生产?消费?抑或符号?——消费社会的主导逻辑探析[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王妍;;技术现象学视阈下的虚拟艺术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9 欧阳彬;;货币逻辑与当代现实:马克思与现代社会理论的交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冯旺舟;吴宁;;时尚的幻象与殖民化——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夏莹;;生产的镜像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观念批判辩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颜炼军;象征的漂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东明;文本视域之当代西方建筑差异性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周福宝;电影中的后现代转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桂艳;消费社会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倩;两种消费思想的理论路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卓;符号视阈下媒介文化的受众审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蒈;以“死亡”唱响“象征交换”的序幕[D];西南大学;2011年
7 冯海燕;对爱德华·阿尔比两部早期戏剧中现代人的受操控身体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范霄岭;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当代价值[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郁青;阿帕杜莱的全球化理论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10 余子青;模仿说:从古代到后现代[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卫平;了解西方当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G.B.麦迪逊《后现代解释学》评介[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2 孙红霞;马赫与后现代科学观之比较——历史的反思、继承、超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王岳川;后现代与当代中国思想的内在紧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孙定辉;后现代生态主义哲学与道家思想的灿烂相遇[J];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5 陈晶;对后现代主义哲学基础的认识[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周宏;马克思的在场·后现代·哲学的终结——当代西方哲学新特点之管见[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孙燕;;反对阐释与解构主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А.古雷加 ,谢地坤;作为和平思想家的康德[J];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11期
9 王岳川;全球化与中国后学推进者的学术取向[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10 王琳;后现代主义的新发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继胜;高剑平;;论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丹;;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危机[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方世南;;绿色生存方式:人类和谐生存的理性选择[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胡刘;;生态危机的根源:何种意义的“人类中心主义”?[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卓越;;在后现代的问题视域中思考儒学的发展[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黄少华;;哈维论后现代社会的时空转变[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7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路卫华;;从现代科学的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李翔海;;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理论特质及其后现代意义[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于春玲;卢立峰;;和谐社会生态价值观的哲学反思——兼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价值观及其启示[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丽燕;“生态危机‘挑战’人道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陈嘉明;“一”与“多”:现代与后现代的知识观[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天民;深刻认识现代发展模式弊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汤一介;儒学与当今全球性三大难题[N];北京日报;2007年
5 马俊/译编;现代的终结?[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秦廷国;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黑龙江大学 陶立霞;康德目的论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10年
8 郑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实意蕴[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张惠娜;西方哲学是如何遗忘自然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彭国华;从《庄子》的后现代意义说起[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张玉荣;寻找时代的精神家园——重新确立自然的本体论地位[D];吉林大学;2009年
3 朱波;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陶庭马;生态危机根源论[D];苏州大学;2011年
5 吴兰丽;社会时间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安丽霞;现代性的书写——合理性、艺术、体验[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海滨;现代性的精神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崔增宝;从“精神分析”到“精神分裂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莉;尼采哲学中的“超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管小其;后现代视域中之《庄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玲莉;哈拉维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冉博;资本批判视野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5 刘曼丽;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生态危机[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伯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思想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唐琳;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生态批判[D];吉林大学;2013年
8 赵婷婷;开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维度[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9 吴楠;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金雪芬;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探究[D];中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56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5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