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优位协商:美国民主党与社会的互动模式研究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mocratic Party and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de of social preference negotiation. Both in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in the daily non-election politics, th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re in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mocratic Party and the society. The essence of social preference negoti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at of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 preferential negotiation model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weakness of American political parties, the strong self-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presidential cabinet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s model of social superiority negotiation has its advantages, that is, it represents a pluralistic idea and accord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However, this model of social niche negotiation is not universally applicabl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model of social niche negotiation may need to be carefully chosen. At the same time, the tendency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the American model also needs to be treated with caution.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党群协商与群众工作创新实践研究》(11CZZ018)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执政党与公民社会联结机制研究》(11YS185) 上海市比较政治学学科建设项目
【分类号】:D7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贻飞;;论法官惩戒之事由[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储新宇;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周军华;杨红伟;;论美国国会预算权的运作过程及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杨成良;;20世纪美国州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5 袁祥花;;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村民自治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6 刘绵锦;;从苏共败亡看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刘志峰;;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行政审判制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韩家炳;美国1807年《禁运法案》的代价与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彭江;“学习型社会”教育政策的政治资源优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石国亮;;影响政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芬;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5期
2 张雅丽,劳洁;网络论坛中的协商民主——来自德加社区的实践[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3 施翔;;论人民政协中的协商民主及协商制度[J];学习与实践;2007年01期
4 李琳;;中产阶层与协商民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铁锴;王振亚;;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兼论中国协商民主的进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秦绪娜;;国内外协商民主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7 陈婷婷;;论协商民主视角下利益关系的和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8 陆海发;张红莲;;协商民主视角下我国听证制度的现实困境与出路[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戴桂斌;;协商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J];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10 张彩琴;药丽军;;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理论差异浅析[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幼苏;;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2 曹景钧;;协商民主:理论与现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协商民主是解决外嫁女上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吗?[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张英;;发展协商民主 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5 陈庆云;;方法论视角: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沈小平;叶飞;徐咏梅;朱怀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黄卫平;郑超;;人民政协发展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优势[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吴兴智;;我国公民文化发展逻辑:协商民主的视角——以温岭民主恳谈会为个案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安玲;;语篇构建的三元互动模式[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互动模式”的启动[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2 樟树市洲上初中 周国荪;在“互动模式”中批改作文[N];宜春日报;2008年
3 丁晓美;构建学校艺术教育与社区互动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1年
4 李怀亮;国家文化安全的互动模式[N];文艺报;2004年
5 李霞;孟州市政企良性互动模式推经济发展[N];焦作日报;2006年
6 郭清君 周泽春 彭焚 高向东;探索全新的检企互动模式[N];检察日报;2004年
7 王尚春 赵文华;过关升级 退步降级[N];战士报;2005年
8 王艳艳邋闫晓杰;大庙镇互动模式打造和谐机关[N];承德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时磊;期待全新的中俄经贸互动模式出现[N];国际商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高骥远;短信互动应注重用户权益[N];通信信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新;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幽默的功能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杨剑;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郑人豪;新农村建设与村民自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张铭钟;我国西北五省(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模式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聂鑫;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公共决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玉;区域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与模式建构[D];南开大学;2006年
8 马奔;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兴智;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淼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协商民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猛;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涵义、制度与中国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董宁博;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倩;中国协商民主实现依据及实现形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裴静静;论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妍;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康永利;协商民主在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宿婷婷;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启华;四川农村地区协商民主实践研究[D];西藏大学;2010年
10 张晓东;协商民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思考[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573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5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