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苏联学的内核与外延
[Abstract]:During the Cold War, the Soviet Union formed a huge and complex system,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theory of Soviet Union and political science forms a complex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two-way interaction and multi-cooperation. However, since the real "kernel" theory used by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West is in fact only a highly ideologically totalitarian model, the Soviet Union was extremely short of information during the Cold War. In order to enrich its contents and improve its interpretation of practical problems, the western Soviet studies can only actively draw lessons from and absorb the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outside the Soviet studies and constantly expand its "extension". This made Soviet studies gradually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extreme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orming a richer content. However, this metho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advance will often appear to be suitable for the action, resulting in the Western Soviet scholars in the face of the changing reality of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face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existing theory.
【作者单位】: 美国文博大学政治系;
【分类号】:D7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成;;中国俄苏研究的范式重构与智识革命——基于学术史回顾和比较研究的展望[J];俄罗斯研究;2011年01期
2 于滨;;从X到Z:西方“苏联学”的兴与衰[J];俄罗斯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龙腾;公共领域视角下的俄罗斯互联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婷;历史记忆与日俄领土争端[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晓;;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论地区研究与21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的追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唐世平;张洁;毛悦;;中国东南亚研究现状:制度化阐释[J];当代亚太;2006年04期
3 沃尔特·拉克,陈玮;美国的苏联问题研究[J];当代国外社会主义问题;1984年02期
4 王跃生;;走出摇篮——读《今日苏联》谈当今的苏联研究[J];读书;1989年09期
5 阎光才;;韦伯之后的学术与政治[J];读书;2010年10期
6 徐葵;美国的苏联问题研究发展概况——访美考察记之一[J];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01期
7 刘克明;建国以来的苏联东欧研究[J];苏联东欧问题;1984年06期
8 常庆;;苏联东欧问题国内期刊述评[J];苏联东欧问题;1986年03期
9 李慎明;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研究应该有一个大发展——在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第六届全国理事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03期
10 刘宁;;我的学术之路[J];俄罗斯文艺;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建飞;;傲慢与偏见: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政治文化[J];世界知识;2002年16期
2 乐启良;;透视国家与社会的张力——评罗桑瓦龙《法兰西政治模式》[J];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3 朱卫东;政治文化的新建构与政治体制改革[J];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4 童世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 放宽“外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1期
5 汤迪;;浅析政治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J];理论导报;2010年10期
6 侯艾君;;“反俄阴谋”——内容、根源与评析[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7 张雄;;权威主义还是合作主义——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视角及其发展方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张昊琦;;“历史记忆”与俄罗斯政治文化——读И.И.格列勃娃《俄罗斯政治文化:过去映像与现实性》[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04期
9 岳西宽;试论政治文化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10 段德智;简评《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J];法国研究;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静;董文芳;;关于提升我国政治文化软实力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何克祥;李海新;;政治文明的灵魂——政治文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乔木;;表达自由:从各国的实践到普世政治文化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严雄飞;;代表先进政治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田新;孙继宁;;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政治文化[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徐勇;;内核一边层:可控的放权式改革——对中国改革的政治学解读[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东和;;轰开计划内核 结束世纪之争——回顾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功绩[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8 马斌;郭涛;;我国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政治文化困境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俞新天;;国际关系中文化作用的理论探讨[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李宏;;浅谈切实坚持以科学的核心理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快速稳健发展[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早报首席评论员 李巨微;高捷弊案凸现台湾政治文化弊端[N];东方早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美国的中国观:理智内核与情绪外衣[N];华夏时报;2006年
3 孙亚菲;中国官员学者零距离目击美国大选[N];南方周末;2004年
4 张伟;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N];学习时报;2007年
5 唐昊;对代表言论的反应凸显政治文化冲突[N];南方日报;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要开创新局面[N];台州日报;2009年
7 张斌;官员遭遇新的政治文化[N];解放日报;2004年
8 ;短信折射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9 云帆;从政治文化看中美日关系[N];学习时报;2003年
10 郑园园;欧洲反战的政治文化[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飞;从政治文化看50-60年代中苏关系的演变[D];外交学院;2003年
2 李志勇;市场经济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刘洋;俄罗斯民主化研究(1992年以来)[D];吉林大学;2009年
4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5 赵来文;论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价值之多重借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帆;冷战时期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国内民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邹振东;台湾政治文化的符号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杨光;基督清教与美国政治文化的形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荷娜(津巴布韦);强制外交和极权主义体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良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与完善的政治文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任佩文;论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杨丽梅;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D];河北大学;2004年
4 陈德云;中国传统“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5 贾绍俊;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政治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崔立敏;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金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文化的建设[D];南昌大学;2005年
8 高江;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政治文化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阔;新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晓春;政治文化和谐问题探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3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393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