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抑或政策倡导——中美语境下的“慈善”内涵比较
[Abstract]:American charity has undergone a shift from Charity to Philanthropy, which makes American "charity" not only include the "social services", but also the "policy advocacy". "The Chinese charity" has not undergone a similar transformation as the "cha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connotation has always been "social service" and "policy advocacy" is less. In this dimension, the "chari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s charity research should first clarify the "charity" 's connotation in the local context.
【作者单位】: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浙江省科学发展观与浙江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青年教师学术促进会2015年度立项课题《浙江社会组织发展困境与培育研究》(QCH201507)阶段成果
【分类号】:D771.2;D63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坡;;清代江南宾兴组织的演变及运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廖华生;;清代蚺城的约保[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3 李光伟;;民国道院扶乩活动辨正[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郝红暖;;明末至民国前期天津慈善组织的演变与特点[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5 刘鹏;;清末育婴堂的经营实况及育婴效果——以婺源育婴堂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牛杰;;宋代好讼之风产生原因再思考——以乡村司法机制为中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曾桂林;;比较视阈中的中国区域慈善史研究——兼评王娟著《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8 吴宝莲;;浅论近代南北方族田的差异表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张祖平;;清代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机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苏阳扬;;从常州地区会道门的兴衰看地方权力体系之演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顾建娣;;淮北的宗族与捻军的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陆明远;;公益与效率: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公共性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徐鹏;;沦陷时期上海奉贤地区的社会救济[A];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4年
5 王尊旺;;慈善与社会控制:明代养济院略论——以福建省为中心的考察[A];明史研究(第十一辑)[C];2010年
6 吴琦;黄永昌;;善门难开:清代慈善发展的困境与应对[A];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2009年
7 孙明媚;董园园;;清代普济堂等善堂、善会的管理启示与道德意义[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9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D];苏州大学;2001年
10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青;温州芙蓉古村建筑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马婧;探析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乡规民约的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晓军;广西慈善组织的能力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蒋甲琛;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景芳;元代山东宗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白小强;乡村社会秩序生成和社会关系调节的重要资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晗;清代保甲权力的演变[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彬;;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及功能定位[J];学理论;2010年33期
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调研组;;实践探索中的杭州市社会服务创新[J];杭州(我们);2010年12期
3 李兵;;国外社会服务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中国民政;2011年03期
4 万筠;;政府职能转变视角下的社会服务创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陈利丹;;社会服务财政支持研究[J];中国民政;2012年07期
6 鲁开垠;徐晓迪;;参政党参与社会服务的政治内涵、功能及其理论价值[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柴瑞章;任曦昱;;社会服务理论与实践发展脉络探析[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年10期
8 常雅慧;;共治、共生、共情: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9 廖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之我见[J];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05期
10 王绯玲;;香港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启示[J];北京观察;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光;董维春;;战后日本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特点及其启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高巍;佘宇;;沈阳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A];第6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关于设立“云南省年鉴研究会培训中心”的通知[A];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年鉴论文选(续集)[C];2006年
4 李卫东;张晁军;赵桂儒;陈会忠;;大数据与地震社会服务[A];大数据、云计算与地球物理应用研讨活动论文摘要集[C];2014年
5 林万雄;;《现代社会亟待确认的“第三领域”》[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6 杨国明;;浅谈高校社科联“三下乡”开展社会服务的组织形式及其作用[A];民间组织理论探索——广西民间组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施春林;;图书馆产业化理论初探[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邓焰;;博物馆与社会服务刍议[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9 霍瑞平;;加快学会改革发展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10 杜保德;邓志峰;;以服务为引领,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涛;“社会服务令”让轻罪者重返社会[N];深圳特区报;2007年
2 知名杂文家 黎明 自由撰稿人 那小放 独立学者 许斌 媒体评论员 高剑 李坚;“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将带来什么?[N];东莞日报;2009年
3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朱希祥;不应矮化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N];文汇报;2010年
4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关信平;把握社会服务与管理的必备之书[N];光明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张荣 王昕;社会服务实现全方位高效率[N];天津政法报;2013年
6 记者 王天雨;积极整合资源 创新社会服务[N];四川政协报;2014年
7 本报评论员 韦祖伟;激活社会组织完善社会服务[N];贵阳日报;2014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陈晓薇 周 森张妍;用“社会服务令”处罚轻微罪错[N];深圳商报;2005年
9 李修松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 本报记者 孙龙 采访整理;用自己的学识为社会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颜芳;“扶老携幼”,呼唤专业的社会服务[N];新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荣峰;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佛教慈善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浩源;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2 张琳;地方高校社会服务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3 马洪香;民主党派社会服务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单红伟;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儿童社会服务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5 曾晓伟;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服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易洪波;高校社会服务集群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涂双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激励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8 周颖;我国社会服务令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9 郑文钦;关于在我国引入“社会服务令”的思考[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健;天主教会参与社会服务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05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0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