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威权统治时期女性政治参与探析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东南亚女性政治参与研究”(项目编号:10YJA810006)
【分类号】:D733;C913.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又新;;“妇女与发展”:印尼的妇女非政府组织[J];东南亚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文曙;;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薛汉伟;中国率先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条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宋桂霞;关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4 刘忠华;传统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J];长白学刊;2001年05期
5 龚永新;;产品文化语境下的茶企经营策略[J];茶叶;2011年03期
6 孙忠良;庄锡福;;中国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示范效应[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宋一;;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建设[J];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王彩波;社会保障的东西方比较[J];东北亚论坛;2001年04期
9 焦润明;略论东北亚的跨文化认同及其意义[J];东北亚论坛;2005年02期
10 陈峰君;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J];当代亚太;2000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玲;情感、身份确认与社会身份的再生产[D];外交学院;2011年
2 邵雪梅;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河森;华人家族企业集团双重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5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7 施梁;城市居住用地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00年
8 彭文兵;经济社会学理论方法与运用[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9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10 王静文;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蒙泫润;1986年以后菲律宾的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李晓;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闫文鑫;失地农民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孟瑞霞;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乔耀娜;传统文化对家族企业控制权配置的作用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雷春斌;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的民族因素[D];暨南大学;2000年
7 蔺运珍;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与中国国家安全[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周健;论东盟的新安全观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1年
9 高雪莲;中国农村城市化路径探索[D];郑州大学;2001年
10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梅;东盟-日本关系发展演变中东盟的认知转变[J];东南亚研究;2005年02期
2 王馨;茅锋;;地区联盟牵动大国格局——评2006年东盟外长年会[J];东南亚纵横;2006年09期
3 王士录;;东盟合作机制与原则改革的争论及前景[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4 马[F;;东盟成立四十周年回顾[J];当代亚太;2007年08期
5 张学刚;;终于召开的东盟系列峰会[J];世界知识;2009年22期
6 ;中国与东盟商企代表热议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J];当代广西;2010年03期
7 于臻;;冷战后东盟对西方人权压力的反应及其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1年01期
8 马[F;;东盟与印度“10+1”合作机制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2年04期
9 马燕冰;;中国—东盟:打造“钻石十年”[J];世界知识;2013年21期
10 安东尼·罗利;黄丁兰;;东盟按日本的示意行事[J];南洋资料译丛;197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中国-东盟自贸区:“破浪”还需“防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中国与东盟再走近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五大因素影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广州中小企业如何到东盟赚钱?[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东盟旅游业遭遇3大威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东盟国家调整促销战略本地区旅游成为重点[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广西迎来二十万东盟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东盟拟以单一签证吸引中国游客[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中国—东盟旅游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硕果累累[N];中国旅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29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2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