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傈僳族及其文化认同
【作者单位】: 保山学院政治学院;保山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境民族基督教信仰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11XZJ022)
【分类号】:D73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俊光;;论吴歌中的数字意象[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夏延华;李成坚;;从朗利的文化诗学贡献看文学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叶志坚;;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林锋先生商榷[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4 郑一省;;印尼棉兰华人“肃坛持戒”仪式探析[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5 钟晋兰;;闽西畲客杂居村的族群意识——以上杭县古坊村的调查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攀攀;;论比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及其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邓启耀;视觉表达与图像叙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兴周;;人类学方法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晓霞;;国家政策对族际婚姻状况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曾少聪;;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分类研究——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立贤;三大球魅力的价值学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2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5 李宏峰;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陈彬;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D];上海大学;2007年
7 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喇延真;清真饮食文化及其食品行业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欧小珍;边村经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袁小玲;雪峰“断颈龙”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1年
4 梁柳宝;罗城县仫佬族高中生民族认同调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陈紫;国家与地方视野中的陶工身份认同(1949年-1958年)[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6 李技文;祖先之荫庇[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孙慧芳;新疆锡伯族节庆体育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文华;“九”和“九”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洛伊德(Lloyd L.Pinas);苏里南社会中的族群冲突[D];安徽大学;2005年
10 翟淑君;春秋时期的会盟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弗里德里克·巴斯,高崇,周大鸣,李远龙;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郝时远;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中的“认同群体”与ethnic group[J];世界民族;2002年04期
4 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5 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兼评安东尼·史密斯的民族(nation)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6 郝时远;台湾的“族群”与“族群政治”析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540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4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