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跨国社会运动与全球治理关系研究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GJ004)
【分类号】:D5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叶江;;试论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途径[J];国际观察;2008年04期
2 叶江;;试论无极多元国际格局对全球危情与治理的影响[J];国际观察;2012年01期
3 叶江;徐步华;;试论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对国家及全球治理的作用与影响[J];国际观察;2011年06期
4 叶江;徐步华;;试论跨国社会运动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国际格局演变的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徐步华;;跨国社会运动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以减债、禁雷和反大坝运动为例[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04期
6 刘宏松;跨国社会运动及其政策议程的有效性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7 叶江;徐步华;;当代跨国社会运动对民族、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冲击与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得刚;;国际关系三大主流学派的权力观及其比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斌;贾雪;;以东北亚安全为视角议中国国家身份之建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李开盛;庞蕾;;国际非政府组织与非传统安全[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3期
4 王润斌;熊晓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外交决策的历史审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赵长峰,宋秀琚;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合作观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6 张丽华;;相互依存条件下的国家主权[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7 娄伟;;论国际冲突的根源——一种理论的比较分析[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8 张燕军;;大国协作、共同安全——东北亚安全合作模式的探索——及与均势、霸权稳定模式的比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余泳;;21世纪初中国对大国与邻国外交的转型——国际体系变革视角的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李海龙;;国际制度中的社会化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泽生;王淑云;;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志敏;;从“蜜月”回归正常?:新多极世界中的中欧关系[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帆;;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系统整体性思维的启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孙泽生;;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中国铁矿石定价策略[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汪新生;王春强;;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冷战后东亚地区和平[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6 杨旗;;世界体系理论的知识谱系[A];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2006年博士论坛[C];2006年
7 齐皓;;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累积阶段——从理论革命到实证研究[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8 孙力舟;;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两极格局分析——基于汉朝与匈奴两大政治行为体的考察[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9 邝艳湘;;第三世界国家的安全:矛盾与启示[A];评价国际关系理论:各界与进步——2007年博士论坛[C];2007年
10 宣兴章;;国际关系理论的古希腊根源:行动者、结构论述模式的剧场假象[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7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晓军;冷战后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易刚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训;伊斯兰会议组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俞琳;影响环境议题设置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庆明;海上保险国际统一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申健;巴以问题: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10年
7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罗满秀;试论国际政治资源对金融危机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谭z佯,
本文编号:2540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4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