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初探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户新民;;科学认识民主社会主义[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4期
2 李伟;;北欧社会民主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分析[J];理论界;2011年07期
3 江学文;;“第三条道路”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4 方秋兰;;浅析“第三条道路”的价值理念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读《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5 卢家银;;人人自由: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人的新闻自由理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丁刚;;瑞典:限制特权的故事[J];学习博览;2011年07期
7 张鹏;;闽西苏区肃“社党”事件始末[J];党史纵横;2011年09期
8 ;政经人物[J];观察与思考;2005年11期
9 谢礼圣;;捷克共产党的现状[J];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06期
10 谢玉华;;工资集体协商:能否走出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三条道路”?[J];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冰;;我国应该走瑞典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吗?[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2 肖巍;;“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的一个标本——从福利国家到“社会投资国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辛程;;评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再认识[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4 辛程;;评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再认识”[A];忘年交书简五十封[C];2007年
5 池小平;;拉美左派重新崛起原因探析[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梁立东;;上海城市人口控制初探[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龙吟;;毛泽东论中国革命中的中间路线[A];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C];1993年
8 林德山;;瑞典社会民主党与瑞典模式改革[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9 邵燕祥;;读袁可嘉一九四八年《诗三首》[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嘉蓉;;论社会民主党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改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新视角[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昔群;战后社会民主党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5年
2 肖航;企业应走“第三条道路”[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记者 荣燕;王刚会见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0年
4 记者 廉维亮;王刚会见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代表团[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第三条道路应该是一条成功的道路[N];中国汽车报;2003年
6 孔繁来;社会保障的第三条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杨沼;追寻“第三条道路”[N];中国税务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冯威;“浅阅读”逼出第三条道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张 旭;华泰汽车试水自主研发的“第三条道路”[N];中国企业报;2004年
10 李袅;侯松容和他的“第三条道路”[N];中国经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幼英;当代西方“第三条道路”兴衰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郑伟;“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颖峰;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任俊伟;党内民主差异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马春文;英国福利国家的危机和转型[D];吉林大学;2008年
6 焦凤梅;挑战与应对[D];复旦大学;2006年
7 代恒猛;从消极福利国家到积极“福利社会”——经济全球化视角下西欧福利国家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曹现强;当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袁群;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历史、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维法;第三条道路初探[D];郑州大学;2001年
2 成晓芳;“第三条道路”刍议[D];外交学院;2005年
3 姜红明;“勒庞现象”与“第三条道路”的现实困境[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4 余长火;制度创新与第三条道路[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汪咏华;论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D];武汉大学;2003年
6 顿时春;布莱尔“第三条道路”评析[D];新疆大学;2001年
7 程美;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晨华;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闫佳;托马斯·迈尔转型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杨莹;第三条道路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9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579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