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与美国气候变化议题上的贸易保护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席艳乐;孙小军;王书飞;;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关系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1年10期
2 高翔;牛晨;;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启示[J];美国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于宏源;;体制与能力:试析美国气候外交的二元影响因素[J];当代亚太;2012年04期
2 罗超;;美国核能监管法律制度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S3期
3 董岩;;美国碳交易价格规制的进展及其启示[J];价格月刊;2011年07期
4 陈红彦;;碳税制度与国家战略利益[J];法学研究;2012年02期
5 吕江;;英国低碳能源法律政策的演变、特点及其启示[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2期
6 莫辉;;国际环境公约执行与中美气候外交的博弈合作[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04期
7 熊灵;谭秀杰;;美国边境碳调节问题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旭东;;从能源安全看向中国生物质能发展的未来[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文旭;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2 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3 于玲玲;碳关税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春华;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政策的国际政治效能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安娟;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陈奕彤;国际法视角下的气候变化西方语境与中国因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景明;碳关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张乐;全球气候治理发展历程与欧、中、美气候政策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6 宫金萍;我国低碳经济法律规制路径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戴思薇;气候变化的代际正义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程明;国际碳关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孔令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芮晓慧;奥巴马政府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海东;;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J];美国研究;2009年02期
2 陈冬;;气候变化语境下的美国环境诉讼——以马塞诸塞州诉美国联邦环保局案为例[J];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云牧;;跨文化交流对抗全球变暖[J];世界博览;2009年03期
2 余家驹;;科学家受青睐 应邀入阁担重任[J];世界科学;2009年03期
3 ;编后[J];美国研究;2009年02期
4 李强;;应对气候变化:中印关系发展新契机[J];经营管理者;2009年21期
5 张若宁;;陈昊苏会长率团出席地方政府气候变化峰会[J];友声;2009年Z1期
6 何乐;;中国和美国:谨慎伙伴关系[J];中国市场;2009年50期
7 汪亚光;;东南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现状[J];东南亚纵横;2010年05期
8 汤伟;;气候变化、国际体系转型与中美关系[J];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9 孔亮;;美国气候变化政策转变的国际制度根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11期
10 ;外刊概要[J];世界知识;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婷婷;江家驷;;中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危机[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赵国军;;美国国会对印度国家形象的认知变迁及其动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徐人仲;;“法轮功”邪教为何得到美国青睐?[A];社区、家庭拒绝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七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潘亚玲;;安全化/非安全化与国际规范的生命周期——以艾滋病和气候变化为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5 冼国明;张岸元;;美国跨国公司与国会对华政治[A];美国新经济周期与中美经贸关系——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汪曙申;;从美国对《反分裂国家法》的态度看其台海政策[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德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Jaechun Kim;Natacha Moorooven;;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支柱作用:气候变化与人权(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治理与中国作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9 沈阳;;社会党国际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主张[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利涛;刘庆;;国际传播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外交——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曾德金;外媒:奥巴马访华象征意义更大[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本报通讯员 金立鹏 江胜忠;从代表议案到国家立场[N];人民代表报;2009年
3 记者 韦冬泽;温家宝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N];人民日报;2009年
4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凝聚共识 构筑新的起点[N];人民日报;2009年
5 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纳乌热兹·杜巴什 编译 程真;印度需要美国更负责任的表态[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新华社记者 赵承 田帆 人民日报记者 韦冬泽;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记者 李珂;全国政协应对气候变化调研组来闽[N];福建日报;2011年
8 记者 张碧弘 尚军;欧盟峰会就三大焦点问题达成一致[N];人民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杨绮薇;广东气象部门政协委员应对气候变化提案受关注[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CBN特约记者 王珊子;减排法案二度难产 澳政府今最后一搏[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3 蒋晓燕;美国国会与对华安全决策(1989-2003)[D];复旦大学;2004年
4 王芳;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1980~2003)[D];复旦大学;2004年
5 牛海彬;有限的合作:美国国会与联合国[D];复旦大学;2006年
6 周叶菁;美国对华金融外交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李莉;冷战后美国国会对华提案及其表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赵国军;美国国会议员中国观研究(1989-2006)[D];复旦大学;2007年
9 谢莉娇;乔治·W布什对华政策研究—一种层次、系统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熊伟;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媛;八国集团遵约状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王静;从巴厘岛路线图看美国的气候变化外交决策[D];外交学院;2009年
3 蒋海蛟;奥巴马能源新政背景下的中美新能源合作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2年
4 刘会宝;制度互动与中欧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文佳;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外交”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6 朱超;公共产品、外部性与气候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航;美国基金会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11年
8 刘金捧;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丽香;中印气候变化合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夏娟;国际合作中的能力建设[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03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803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