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00:01
本文关键词: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突发事件接二连三,各类危机此起彼伏。就国外而言:从1995年日本东京地铁“九五”沙林毒气袭击事件、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再到2010年海底大地震、2011年日本大地震等;在国内,从2003年的“SARS”疫情、2006年禽流感爆发、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再到“5.12”汶川大地震等,这些接踵而至的突发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正常的运转功能,不仅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削弱了发展中国家来之不易的减贫成效。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影响国家安定、公共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秩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危害的程度更大、影响的范围更广。这对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全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成为各个国家、各级政府治理过程中一项紧迫的任务。日本是各种自然灾害的“常客”,世界上6级以上的地震百分之二十都发生在日本,台风、泥石流、洪水、海啸等其他的自然灾害也是防不胜防。“重灾国”日本,从国民日常的灾害意识以及抗震建筑物的结构入手应对灾害,取得了理想的防灾减灾成效,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对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应急处置体系的我国而言,更是有着不可多得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将以中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比较为契机,在比较的基础上,梳理出日本经验对我们的启示意义,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的概念界定、突发事件的分类、特征以及对应急处置体系的原则性认识等。就突发事件以及应急处置的概念界定来说,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通过对不同定义的分析介绍,笔者比较认同的是我国的理论研究体系中对这些概念的界定。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也导致突发事件分类上的“见仁见智”,因此,就突发事件的分类而言,依据不同的原因和视角也就会有不同的代表意见,但,总体而言,还是为更全面系统认识各种突发事件而服务。尽管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特征却是相似的。应急处置作为针对突发事件的各项措施的总称,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即非常规处置和非线性处置等。第二章主要介绍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体系。这一章主要分为四节,在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具体而言,“一案”是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央和地方预案,应急预案是一种在危机时刻制定的一种处置方案。在具体制定时既要科学规范,又应该针对各地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和实际情况。“三制”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一案”是基础;“体制”是主要构成要件,发挥的是一种突发事件中枢指挥的作用;“机制”是应急处置体系的基本架构;“法制”是“体制”和“机制”的基础和归宿,是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得以展开的精髓。只有把“一案三制”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降低突发事件的损害率。第三章着重介绍了日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体系。就体系的设置而言,日本与我国应急处置体系的设置大同小异,也可以具体概括为“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不同的是,就具体的应对预案而言,日本一般称为“应对计划”,每一层级政府都制定有相应的计划,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启动不同的政府、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应对计划,从而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高效运行。尽管体系的设置相同,但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具体适用中,可以发现日本应急处置体系的完善性和实用性,特别是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为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比较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为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比较。笔者着重从两国的灾害历史文化、法律观念和国民意识三方面来具体比较中日两国在应急中枢挥系统、应急处置法制以及国民灾害意识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对中日两国应急中枢指挥系统的比较中,笔者以“SARS”事件的处置应对为范例,分析中日两国在此次突发事件处置具体中应对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我国建构完善的应急处置中枢指挥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现实意义。第五章为日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对我国的几点启示。在前三章具体体系介绍和第四章中日两国应急处置经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出现种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概括出日本应急处置经验对我们应急处置体系的启示。就日本经验而言,尽管单纯的效仿和移植会存在“本土适应性”的问题,但,就具体的经验适用性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就我国而言,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日本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通过与对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管理态度和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具体分析出我国政府存在的问题,在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国策的情况下,完善现存不足之处,并探索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处置 中日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D731.3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2
- 导言12-18
- 一、问题的提出12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12
- 三、文献综述12-15
- 四、主要研究方法15
- 五、论文结构15-16
- 六、论文主要创新与不足16-18
- 第一章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概述18-23
-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分类18-20
-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18-19
-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19
- 三、突发事件的分类19-20
- 第二节 应急处置的概念、特征和原则20-23
- 一、应急处置概念的提出20-21
- 二、应急处置的特征21
- 三、应急处置的原则21-22
- 四、对应急处置体系的基本认识22-23
- 第二章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分析23-34
- 第一节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23-25
- 一、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央总体预案23-24
-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地方总体预案24-25
- 第二节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制25-26
-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制的概念25
-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25-26
-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组织机构的运行体制26
- 第三节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26-30
-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概念26-27
-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应对机制27-30
-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针对性机制30
- 第四节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30-34
-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的概念30-31
-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的特征31
- 三、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法制建设31-34
- 第三章 日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分析34-43
- 第一节 日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制34-38
- 一、中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组织机构35-36
- 二、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组织机构36-38
- 第二节 日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38-39
-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的基本框架38
- 二、中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运行机制38-39
- 三、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运行机制39
- 第三节 日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39-43
-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建设40-41
-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根本法一《灾害对策基本法》41-43
- 第四章 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比较研究43-51
- 第一节 中日两国应急处置中枢指挥系统之比较43-46
- 一、日本的中枢指挥系统建设43
- 二、我国的中枢指挥系统建设43-44
- 三、中日两国中枢指挥系统的差异44-46
- 第二节 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比较46-48
- 一、日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46-47
-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47
- 三、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制的差异47-48
- 第三节 中日两国国民灾害意识的比较研究48-51
- 一、日本国民灾害意识48-49
- 二、我国国民灾害意识49-50
- 三、中日两国国民灾害意识之差异50-51
- 第五章 日本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对我国的启示51-55
- 第一节 建立强有力的中枢指挥系统51-52
- 一、完善中央应急处置指挥机构设置51
- 二、设置地方应急处置指挥机构51-52
- 第二节 建构完善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律52-53
- 一、坚持依法治国方略52
- 二、增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法律的可操作性52-53
- 第三节 增强国民的灾害意识53-55
- 一、培养国民心理承受能力和灾害意识53
- 二、强化建筑物的防灾抗灾性能53-55
- 参考文献55-58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8-59
- 致谢59-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永良;;“应急警务”概念考察[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2 唐苏南;张玮;;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S2期
3 曾庆学;;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权利保护[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胡象明;黄敏;;人口与计生组织网络参与地方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优势和作用探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伟;;防范事故于未然练好内功备应急[A];“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论文集[C];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攀;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中日两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8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