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苏联衰落的教训探析
本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苏联衰落的教训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共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条件下,在20世纪30年代探索形成了一种符合苏联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苏联模式是赶超模式、应战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强国。 然而,“赶超模式”、“应战模式”又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长期坚持这种模式而不适时地加以转变,“赶超”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究其原因就是这种模式违反了经济、政治、(高度的计划经济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导致过分的集中和个人崇拜。这就是违反政治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律,由此苏联的发展衰变为非科学发展。非科学发展以强国为本,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失衡,用资源与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实现经济飞跃式发展,给苏联的经济社会造成了消极后果: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与经济发展速度相脱节,经济发展速度先快后慢,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发展缺乏后劲,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等。面对非科学发展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后的苏共领导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分别进行了改革尝试,可惜的是改革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变成更旗易帜,均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苏共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发展理论是其衰落乃至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非科学发展观形成和长期持续的原因有许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不能与时俱进。这又表现为教条主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论断;在教条主义地坚持某些论断的同时,又制造新的教条,,把某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作了非历史的解释,致使墨守成规,拒绝实质性改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不科学的发展理论。苏联衰落从反面证明了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吸取苏联非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切实遵守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苏联衰落 教训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751.2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13
- (一) 研究的目的11
- (二) 研究的意义11-13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13-15
- (一)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3-15
- (二) 本文的创新之处15
- 三、 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5-17
- (一) 研究的方法15-16
- (二) 研究的思路16-17
- 注释17-18
- 第二章 发展的一般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的意蕴18-25
- 一、 发展的一般理论简述18-19
- 二、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特点19-21
-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9-20
- (二) 科学发展观的特点20-21
- 三、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意义21-22
- (一) 从物本主义到以人为本21
- (二) 从政府主导型发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22
- 四、 科学发展观对新经济形态的指引22-24
- (一) 科学发展观下的绿色经济22-23
- (二) 科学发展观下的循环经济23
- (三)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经济23-24
- 注释24-25
- 第三章 斯大林的“赶超发展观”及向非科学发展观的衰变25-33
- 一、 “赶超发展观”的形成及历史功绩25-27
- (一) 形势与苏共的赶超战略25-26
- (二) “赶超发展观”指导下强国梦的初步实现26-27
- 二、 “赶超发展观”的局限性及其衰变27-29
- (一) 赶超发展本身的局限性27-28
- (二) 时代发展与赶超战略的衰变28-29
- 三、 苏联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9-31
- (一) 最高度的集中权力,保证中央配置资源的能力29-30
- (二) 通过大规模的生产要素的动员,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30
- (三) 通过中央对资源配置的垄断,优先发展重工业30-31
- 注释31-33
- 第四章 非科学发展与苏联的衰落33-42
- 一、 苏联非科学发展实践的表现33-35
- (一) 忽视民生,轻视个人利益33
- (二) 经济发展比例失衡33-34
- (三) 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增长34-35
- 二、 苏联非科学发展的严重后果35-38
- (一)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水平徘徊,社会主义威信受损35-36
- (二) 计划经济窒息企业活力,科技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经济发展速度趋缓36-37
- (三) 粗放型发展资源耗费量大,环境承载能力下降37-38
- (四) 过分集权,个人迷信盛行,民主集中制名存实亡38
- 三、 苏共对非科学发展实践的认识及其改革的努力38-41
- (一) 50 年代赫鲁晓夫的“工业建筑业管理改组”38-39
- (二) 60 年代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制度”39-40
- (三) 80 年代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和根本改革40-41
- 注释41-42
- 第五章 苏联非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持续的原因及其主要教训42-51
- 一、 苏联非科学发展观形成并持续的原因42-45
- (一) 在教条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在制造新的教条42-43
- (二) 大肆扩军备战,妨碍了科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落实43-44
- (三) 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承载力问题的认识长期不足44-45
- 二、 苏联非科学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教训45-51
- (一)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相结合45-46
- (二) 以人为本,重视民生,既要通过国家硬实力的增强也要通过民生的改善来展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46-47
- (三) 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世界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47-48
- (四) 把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国民经济切实地推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8-49
- (五) 节约能源,爱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49-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洁仪;;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赵静荣;;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关系[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王艳;禹国峰;;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J];今日科苑;2007年24期
4 程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年04期
5 邓治慧;;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J];传承;2010年33期
6 张弘政;“以人为本”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Z1期
7 陈旭清,王瑞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J];理论探索;2005年06期
8 薛安泰;;论毛泽东的发展观[J];理论学刊;2007年01期
9 苏伟;;科学发展 谱写党史新篇章[J];红岩春秋;2008年05期
10 常中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党建工作[J];中国煤炭工业;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杰;;生态社会主义、“天人合一”思想、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启示[A];2009-2010昆明市社会科学院成果选集[C];2011年
2 齐莉娜;卢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旅游业发展——以温州为例[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3 徐慎庠;;中医外治科学发展刍言[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4 葛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油田档案事业发展[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9年
5 王宝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服务型政府[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志澄;;关于省级气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7 胡北华;胡红;;坚持和运用新的科学发展观扩拓农业发展与农民的增收[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卫国;;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9 马国馨;;新焦点和科学发展观[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10 王世贵;;科学发展观:我党发展理论的创新[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设计·可持续发展[N];中国交通报;2005年
2 潘有军;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强企业竞争力[N];甘肃日报;2004年
3 吕建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甘肃日报;2005年
4 宋育英;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N];人民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宣宇才;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平安和谐云南[N];人民日报;2005年
6 柴承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N];新疆日报(汉);2004年
7 熊国良(作者单位:市发改委);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持党员先进性[N];咸宁日报;2005年
8 段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N];战士报;2005年
9 ;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八八战略”实施和“平安浙江”建设[N];浙江日报;2004年
10 习近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钟伟;科技革命与国家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长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才强国战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荣丽;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丁刚;科学发展观的消费观意蕴——科学消费观的构建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D];吉林大学;2010年
6 何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艺缤;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效率与公平问题论析[D];上海大学;2011年
8 何艳;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建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陈澎;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D];湘潭大学;2012年
10 李敬辉;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晶娟;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苏联衰落的教训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
本文编号:281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8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