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与中国的功能定位

发布时间:2017-04-05 02:07

  本文关键词: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与中国的功能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湄公河是亚洲唯一的流经六国的国际河流,整个流域被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简称GMS)。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牵头,湄公河沿岸各国共同建立起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随着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及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电力的有效供给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直接影响到各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为此围绕水电能源开发成为次区域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与合作的重要领域。GMS赋有丰富的发电潜力资源,例如水力发电,但在开发这些潜在能源时,GMS内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资金来源不足这一重大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GMS的水电能源合作,可以实现区域及跨国的资源优化配置,缓解该地区的电力供求失衡,加快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于私有化和取消管制,跨国银行主张建立区域电网为基础的市场,然而在GMS电力行业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仍没解决,这一战略受到许多障碍的影响,这些障碍都直接影响GMS水电能源合作的进展。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政策制定、机制以及环境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解析GMS水电能源合作,进而对次区域的水电能源合作提出若干建议。 作为GMS的参与主体,中国在GMS水电能源合作与开发的过程中以积极务实的态度作了大量的投入。今后中国应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重要契机,在合作与开发的过程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切实推进GMS水电能源合作的进程,实现次区域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在内容上,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门:第一部分阐述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全面阐述GMS水电能源合作的历史沿革,并指出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的特点。第三部分从政治、经济、政策制定、机制以及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电力合作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运用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解析GMS水电能源合作,并提出了促进合作发展的建议。第五部分深入说明中国参与GMS水电能源合作中的具体内容以及中国在合作中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大湄公河次区域 水电能源合作 新功能主义 扩溢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16.2;D73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第一章 绪论8-18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8-12
  • 1.1.1 选题背景8-11
  • 1.1.2 选题的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2-17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7
  • 1.3 研究方案17-18
  • 1.3.1 研究方法17
  • 1.3.2 文章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的沿革与特点18-34
  • 2.1 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的历程18-22
  • 2.1.1 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初18
  • 2.1.2 7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18-19
  • 2.1.3 80年代中期——至今19-22
  • 2.2 GMS水电能源合作运行的主要机制22-26
  • 2.2.1 湄公河委员会22-23
  • 2.2.2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23-25
  • 2.2.3 东盟——湄公河地区开发合作25-26
  • 2.3 GMS水电能源合作的主要框架26-28
  • 2.3.1 次区域电力论坛27
  • 2.3.2 电力联网与贸易专家组27-28
  • 2.3.3 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贸易协调委员会28
  • 2.4 GMS水电能源合作的主要协议28-31
  • 2.4.1 《政府间电力联网与贸易协定》28-29
  • 2.4.2 区域电力联网的蓝图29-30
  • 2.4.3 《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贸易运营协议》30-31
  • 2.5 GMS水电能源合作的主要特点31-34
  • 2.5.1 实现了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31
  • 2.5.2 体现了市场引导的公共治理31-32
  • 2.5.3 由"浅表区域一体化"向"深度区域一体化"转变32-33
  • 2.5.4 贯彻了比较优势的合作法则33-34
  •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的瓶颈34-47
  • 3.1 政治障碍34-37
  • 3.1.1 国家安全34-35
  • 3.1.2 经济利益35-36
  • 3.1.3 多种角色参与影响合作效率36-37
  • 3.2 经济障碍37-39
  • 3.2.1 各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37-38
  • 3.2.2 资金匮乏38-39
  • 3.3 政策障碍39-41
  • 3.3.1 没有确认区域电力贸易和国家能源发展关系的明确政策39-40
  • 3.3.2 能源部门的改革缺乏适当的立法与政策40-41
  • 3.4 机制障碍41-43
  • 3.4.1 组织机构缺乏法律权威性41-42
  • 3.4.2 组织机构缺乏领导权42-43
  • 3.4.3 协调与咨询机制尚不健全43
  • 3.5 环境和社会障碍43-47
  • 3.5.1 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44-45
  • 3.5.2 对社会造成影响45-47
  • 第四章 新功能主义语境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47-59
  • 4.1 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的基本内涵47-50
  • 4.1.1 扩溢的基础47-48
  • 4.1.2 扩溢的过程和目标48-49
  • 4.1.3 扩溢的动力与机制49
  • 4.1.4 扩溢的战略要求49-50
  • 4.2 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中的扩溢效应50-54
  • 4.2.1 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的功能性扩溢效应50-51
  • 4.2.2 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的政治性扩溢效应51-53
  • 4.2.3 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的地理性扩溢效应53-54
  • 4.3 扩溢效应对次区域国家的影响54-56
  • 4.3.1 实现了各国经济利益的整合和优化54
  • 4.3.2 增进了各国间的政治互信54-55
  • 4.3.3 良好的示范效应提高了GMS各国的地位、增强了吸引力55-56
  • 4.4 新功能主义扩溢理论对开发GMS水电能源合作的启示56-59
  • 4.4.1 促进变量和条件成熟56
  • 4.4.2 统合推动GMS水电能源合作的各种要素56-57
  • 4.4.3 整合各方利益并建立共同认知57-58
  • 4.4.4 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58-59
  • 第五章 中国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中的功能地位59-71
  • 5.1 中国与次区域各国在水电能源方面的合作59-64
  • 5.1.1 滇越水电能源合作双赢共进59-61
  • 5.1.2 中国援建缅甸建设水电站61-62
  • 5.1.3 中泰共建水电站62-63
  • 5.1.4 中国将继续向湄公河下游国家供电63-64
  • 5.2 GMS水电能源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64-66
  • 5.2.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由来64-65
  • 5.2.2 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系65
  • 5.2.3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的重要契机65-66
  • 5.3 中国参与并推动GMS水电能源合作的战略构想66-71
  • 5.3.1 有利于促进我国与GMS各国间的经济合作67-68
  • 5.3.2 有利于巩固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全68
  • 5.3.3 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68-69
  • 5.3.4 有利于我国西南及西部地区的大开发69-71
  • 结语及未来合作展望71-73
  • 致谢73-74
  • 参考文献74-79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79-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莉;;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5期

2 刘小龙,祁苑玲;未来五年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展望[J];当代亚太;2003年05期

3 唐海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地理学报;1999年S1期

4 陈丽晖,何大明;澜沧江-湄公河水电梯级开发的生态影响[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5 陈志;;构建大湄公河次区域争端解决机制的思考——以区域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模式为鉴[J];东南亚纵横;2008年09期

6 付瑞红;;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演进与中国的角色[J];东南亚纵横;2009年05期

7 周强;魏景赋;;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ODA现状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年10期

8 叶贵;;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合作机制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9年11期

9 张继豪;;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研究[J];东南亚;2006年01期

10 李超;张庆芳;;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的可行性探析[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学萃 孟祥路;[N];中国能源报;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湄公河次区域水电能源合作与中国的功能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86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2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