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转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15:14
社会结构变迁意味着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这对政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社会结构变迁是政党嬗变的重要因素。论文选择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的关系问题作为研究视角,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的三轮转型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自身转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 社会结构变迁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政党嬗变是指政党在性质、功能、组织结构或纲领政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在影响政党嬗变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结构变迁是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结构变迁影响着政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党根据社会结构变迁的状况适时实现转型,以巩固扩大自身的社会阶级基础,从而保持政党的生机与活力。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成立之初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通过对其1891年通过的《爱尔福特纲领》的分析,可以看出它的这种政党性质与当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趋势判断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自19世纪中期以来,德国社会结构发展的事实与马克思的预测并不完全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爱德华·伯恩施坦基于对德国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以改良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构想。伯恩施坦的改良主义思想对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促使其实现由“革命党”到“改良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一轮转型的重要原因。这轮转型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从性质上来说还属于无产阶级政党。 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传统产业工人人数的下降和职员、公务员等新型雇佣劳动者的发展壮大。德国社会民主党自身具有的无产阶级政党特征使其不能有效动员这些新型雇佣劳动者,并获得他们的支持,这是它在多次议会选举中失败的重要原因。连续几次大选的失利,促使德国社会民主党提出了既依靠传统产业工人选民,又争取职员、公务员等阶层选民的纲领,即1959年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从而实现了由“阶级党”到“人民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轮转型。这轮转型不仅使德国社会民主党赢得了联合执政地位,并得以延续近16年的时间。历经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751.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状况梳理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概念界定
四、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概述
一、社会结构变迁的涵义
二、政党嬗变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对政党嬗变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结构变迁影响政党嬗变的主要表现
第二章 19世纪末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从“革命党”到“改良党”的转型
第一节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变迁理论及其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判断
二、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变迁理论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二节 伯恩施坦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认识与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伯恩施坦对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二、伯恩施坦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结构变迁中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第一轮转型及其评价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第一轮转型的主要表现
二、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第一轮转型的评价
第四节 伯恩施坦改良主义思想评析
一、伯恩施坦改良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二、伯恩施坦的改良主义思想源于对当时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三、伯恩施坦的改良主义思想是社会民主党走向改良主义道路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由“阶级党”到“人民党”的转型
第一节 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一、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表现
二、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对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二轮转型及主要表现
一、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基本特征
二、确立了多元化的指导思想
三、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认同
四、政党性质由“阶级党”转变为“人民党”
第三节 社会结构变迁中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第二轮转型及其评价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二轮转型所取得的成就
二、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第二轮转型的评价
第四章 70年代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由“纲领党”到“政策党”的转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一、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成就的简短回顾
二、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执政地位的丧失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三轮转型及主要表现
一、《柏林纲领》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新社会运动”的回应
二、“新中派政策”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三轮转型的深入发展
第三节 社会结构变迁中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第三轮转型及其评价
一、纲领目标:放弃了整体性替代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组织形式:由“成员党”转变为“选举党”
三、动员方式:由“纲领党”转变“政策党”
四、政党性质:仍然属于德国政坛的中左政党
第五章 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特征
一、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增强的现实要求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变化对社会主义政党的启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党的组织结构要具有开放性特征
一、政党组织结构及其演变发展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结构变化对社会主义政党的启示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党的社会基础要具有广泛性特征
一、政党扩大社会基础的客观要求
二、社会主义政党扩大自身社会基础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党的历史任务要具有时代性特征
一、社会主义政党历史任务的发展演变
二、社会主义政党更新历史任务的具体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0894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D751.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状况梳理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与概念界定
四、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概述
一、社会结构变迁的涵义
二、政党嬗变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对政党嬗变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
二、社会结构变迁影响政党嬗变的主要表现
第二章 19世纪末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从“革命党”到“改良党”的转型
第一节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变迁理论及其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势判断
二、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变迁理论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二节 伯恩施坦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认识与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伯恩施坦对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二、伯恩施坦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结构变迁中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第一轮转型及其评价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第一轮转型的主要表现
二、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第一轮转型的评价
第四节 伯恩施坦改良主义思想评析
一、伯恩施坦改良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二、伯恩施坦的改良主义思想源于对当时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三、伯恩施坦的改良主义思想是社会民主党走向改良主义道路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 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由“阶级党”到“人民党”的转型
第一节 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一、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表现
二、二战后德国社会结构变迁对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二轮转型及主要表现
一、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基本特征
二、确立了多元化的指导思想
三、在经济政策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认同
四、政党性质由“阶级党”转变为“人民党”
第三节 社会结构变迁中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第二轮转型及其评价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二轮转型所取得的成就
二、对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第二轮转型的评价
第四章 70年代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由“纲领党”到“政策党”的转型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民主党的影响
一、20世纪60年代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执政成就的简短回顾
二、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民主党执政地位的丧失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第三轮转型及主要表现
一、《柏林纲领》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新社会运动”的回应
二、“新中派政策”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三轮转型的深入发展
第三节 社会结构变迁中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第三轮转型及其评价
一、纲领目标:放弃了整体性替代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组织形式:由“成员党”转变为“选举党”
三、动员方式:由“纲领党”转变“政策党”
四、政党性质:仍然属于德国政坛的中左政党
第五章 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特征
一、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增强的现实要求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变化对社会主义政党的启示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党的组织结构要具有开放性特征
一、政党组织结构及其演变发展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结构变化对社会主义政党的启示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党的社会基础要具有广泛性特征
一、政党扩大社会基础的客观要求
二、社会主义政党扩大自身社会基础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党的历史任务要具有时代性特征
一、社会主义政党历史任务的发展演变
二、社会主义政党更新历史任务的具体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彦虎;政治精英再生产与政党发展[D];复旦大学;2011年
2 葛丽;冷战后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变革[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0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880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