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均势”思想与苏俄国内外政策的制定
本文关键词:列宁的“均势”思想与苏俄国内外政策的制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维埃政权,列宁及其政党在正确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情况下,提出了“均势”思想。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展苏维埃俄国、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领导俄共(布)制定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对当前中国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围绕列宁“均势”思想这一主题,逐层展开论述。列宁“均势”思想的形成既有理论渊源又有现实依据,它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思想的扬弃和对其帝国主义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是当时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列宁对“均势”做了许多经典的论述,认为社会主义俄国和资本主义国家暂时谁也消灭不了谁,国际上已呈现出一种“均势”状态,但这种“均势”是不稳定的。所以,列宁及俄共(布)在开展苏维埃俄国建设时提议,要坚持把国内经济文化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要利用国外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俄国,同时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列宁的“均势”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篇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形成了新认识,推动了苏维埃俄国社会向前发展。虽然我们生活的时代和列宁的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列宁的“均势”思想仍具有指导意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它为我国制定国内外政策提供了依据,使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等方面有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均势 经济建设 和平共处 利用外资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21;D75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绪论7-12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7-8
- (一) 理论意义7-8
- (二) 现实意义8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8-9
- 三、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之处9-10
- (一) 研究目标9-10
- (二) 研究内容10
- (三) 文章的创新之处和不足10
- 四、文章研究方法10-12
- (一) 历史文献研究法11
- (二) 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11
- (三) 分析归纳法11-12
- 第一章 列宁“均势”思想的形成12-22
- 一、列宁“均势”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2-15
- (一) 苏维埃政权粉碎了帝国主义要把其扼杀在摇篮中的企图12-13
- (二) 列宁翘首以盼的世界革命形势不复存在13-15
- 二、列宁“均势”思想的发展脉络15-22
- (一) 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思想15-17
- (二) 列宁在一国胜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均势”思想17-22
- 第二章 列宁关于“均势”思想的内容22-28
- 一、列宁对“均势”的经典阐述22-24
- (一) 苏维埃俄国与帝国主义阵营之间出现了“均势”22-23
- (二) 苏维埃俄国与帝国主义阵营之间的“均势”是一种不稳定的“均势”23-24
- 二、列宁对出现“均势”局面的原因分析24-28
- (一) 苏维埃俄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是直接原因24-26
- (二) 苏维埃俄国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其深层原因26-28
- 第三章 列宁“均势”思想指导下的苏俄国内外政策28-43
- 一、坚持以国内的经济文化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28-30
- (一) 从全力促进世界革命爆发到肯定苏俄可以先于西方建设社会主义28-29
- (二) 坚持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革命空谈”29-30
- 二、提出苏维埃俄国可以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30-35
- (一)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理论内涵30-31
- (二) “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依据31-33
- (三) 为促进“和平共处”采取的措施33-35
- 三、利用国外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5-43
- (一) 对利用国外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35-38
- (二) 利用国外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措施38-40
- (三) 把利用国外资本主义与注意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统一起来40-43
- 第四章 列宁“均势”思想的意义43-52
- 一、列宁“均势”思想的理论意义43-46
- (一)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篇章43-44
- (二) 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形成了新认识44-46
- 二、列宁“均势”思想的历史意义46-47
- 三、列宁“均势”思想的现实启迪47-52
- (一) 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基础47-48
- (二) 要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48-49
- (三) 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49-50
- (四) 全球化背景下同西方国家交往要注意维护国家安全50-52
- 参考文献52-5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玉珍;;和平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0期
2 刘从德;何火萍;;承继与延展:列宁的“均势”理论及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4期
3 姜若宁,王兆祥;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07期
4 刘从德;李曼;;列宁的“两制”均势思想及其对欧洲均势传统的反思和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6期
5 岑燕坤;;十月革命后列宁对“一国胜利”学说的丰富和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张琼琼;;论列宁“两制关系”思想及现实意义[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7 顾玉兰;;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廖义军;;论“和谐世界”思想产生的历史脉络[J];湖湘论坛;2007年01期
9 黄颖;;世界历史、世界革命与马克思的“晚年设想”[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蔡亚志;;论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J];理论前沿;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婧;列宁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能力的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晓婷;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曾益武;论列宁的和平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建新;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思考[D];河南大学;2004年
5 胡陈芳;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6 张永成;论列宁的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戴平辉;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D];南昌大学;2006年
8 翟冉冉;列宁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张s
本文编号:289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289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