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2 05:03

  本文关键词: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近年来,东北亚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这种良好的态势,笔者选择了以东北亚新地区主义为论文的主题。同时,还特别以中美关系在这种地区大环境中的状态以及区域化对现时政府决策的影响为例子充分论证文章的主题。 新地区主义是一种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是相对于旧地区主义而存在的。东北亚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及安全彼此联系联系,它们共同影响着新地区主义成为一种呈开放性和综合性进程的实践。本文首先将通过介绍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困局以及分析当前形势下东北亚的安全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其次,通过对东北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现状和展望的阐述,分析东北亚经济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文章最后是进一步发展东亚新地区主义的思考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东北亚 新地区主义 美国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5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目录6-8
  • 绪论8-12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8-9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9-11
  • 三、本文的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东北亚新地区主义12-17
  • 第一节 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定义12-15
  • 第二节 美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历史分析15-17
  • 第二章 东北亚安全地区主义17-31
  • 第一节 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困局17-21
  • 第二节 当前形势下的东北亚安全合作磋商21-25
  • 第三节 东北亚安全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影响25-31
  • 第三章 东北亚经济地区主义31-39
  • 第一节 东北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现状31-32
  • 第二节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构想32-37
  • 第三节 东北亚经济合作对中美关系的影响37-39
  • 第四章 中国因应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措施39-42
  • 第一节 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意义39-40
  • 第二节 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40-42
  • 结束语42-43
  • 注释43-46
  • 参考文献46-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大慧;韩爱勇;;东亚地区主义研究评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富景筠;;从区域内贸易视角透视东北亚经济合作机制[J];东北亚论坛;2011年04期

3 周永生;;东北亚安全格局的新变化与中国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戴建伟;许丽丽;;东北亚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J];南洋资料译丛;2011年02期

5 王兵银;周延丽;;俄罗斯同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浅析[J];和平与发展;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琴;;东亚新地区主义和东盟方面的经济动力[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2 王飞;;面向东北亚国家的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依托长吉图开发调整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淑云;;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陈英姿;;东北亚地区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合作[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林木西;崔日明;;东北亚区域合作对未来世界新格局变化的影响[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6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朱天祥;;地区间主义参与全球治理:霸权如何起作用[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8 林治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俄韩经济合作及其影响[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那·图木尔;;蒙中经济合作与人民的健康[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健康安全与保障--面对人类关注的健康问题”医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10 闫庆悦;孙福珍;沈丽;徐小恒;亓晓;董鲁豫;张磊;;山东省对外经贸发展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于益江;东北亚高新技术亮相沈阳[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2 陈旭;沈阳再办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贾瑛;长春:倾力打造东北亚博览会大舞台[N];长春日报;2006年

4 张介岭;东北亚国家申请量增长最快[N];经济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王子阳;精品荟萃的大舞台[N];吉林日报;2008年

6 吴谷丰邋叶佳;“东北亚名人会”呼吁:加强睦邻合作,促进和谐世界[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笑梅;在国际大舞台发展共赢[N];辽宁日报;2007年

8 记者 吕瑞东;感谢媒体鼎力支持[N];吉林日报;2008年

9 记者 里相春邋通讯员 王巍微;第四届东北亚博览会成果丰硕[N];中国贸易报;2008年

10 记者 魏茂义 王健;特色更强 质量更高 品牌更亮[N];吉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丹琳;东南欧的稳定与新地区主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陈光武;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长新;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建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徐琮垣;东北亚整合交通网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江长新;次国家政府参与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梦妮;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2 刘洋;新地区主义视角下东亚合作模式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李海东;冷战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及其前景[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4 张华;新地区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毕莹;冷战后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合作中的实践与发展[D];兰州大学;2008年

6 江娟;论东亚新地区主义[D];吉林大学;2007年

7 鲍燕;新旧地区主义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宁;新地区主义视角下东盟的一体化构想与实践[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李睿;新地区主义框架下的东亚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东北亚新地区主义的现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0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00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3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