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中国特大城市过度极化的政治分析 ——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18 11:09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进步的摇篮,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中国目前的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半壁江山,城市化的进程给我们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城市过度极化问题。极化现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城市极化也是人口、资源、管理、服务和技术聚集和优化配置的产物和表现,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城市过度极化带来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生活品质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损害经济效率、恶化社会关系并引发社会政治矛盾—这一切正是当前我国一些特大城市面临的困境。对于城市极化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过度膨胀的原因和对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不过,迄今为止的分析和解释大多是从经济、社会以及技术角度对城市过度膨胀进行解释。事实上,城市之产生不仅源于“市”,也源于“城”;不仅有助于经济和技术资源的聚集和优化配置,也源于公共管理和服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不仅是市场和资本力量的推动,也深受行政和政治权力的影响。尤其是从我国城市体系的发展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特大城市的过度极化不仅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原因...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特大城市
        (二) 城市过度极化
    四、研究内容与问题、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 创新点
第二章:北京城市过度极化的状况与困境
    一、人口的极度拥挤
        (一) 人口大量聚集
        (二) 人口单向流动
    二、经济的极化膨胀
        (一) 经济发展极化
        (二) 金融资源集中
    三、交通极度拥堵
    四、教育娱乐资源集中
        (一) 教育资源集中
        (二) 文化娱乐聚集
    五、医疗资源的集中
        (一) 优势的医疗机构
        (二) 庞大的医生团体
第三章:北京城市极化过度的经济和技术因素
    一、集聚效应的自我增强机制
    二、经济发展的“虹吸”现象
        (一) 人口“虹吸”效应
        (二) 产业集聚大量人口
    三、城市规划不科学、不合理
        (一) 城市发展规划失当
        (二) 城市交通规划失当
    四、城乡和区域经济差异的推动
        (一) 城乡和区域差距的推动力
        (二) 经济和公共资源的吸引力
第四章:特大城市过度极化的体制和政治根源
    一、集中化和等级化的管理体制
    二、城市导向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
        (一) 公共资源的城市集中
        (二) 财政税收的城镇优先
    三、体制机制掣肘助长了城市的极化
        (一) 分税制下城市的经济扩张
        (二) 城乡规划上的体制不顺
        (三) 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的引导
    四、区划行政的碎片化治理
        (一) 地方政府的碎片化治理
        (二) 城市行政区划面积倒置
    五、“土地财政”的短期行为
        (一) 城市“土地财政”的畸形
        (二)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衡
第五章:治理特大城市极化的国际经验
    一、德国的“去中心化”:治理与措施
    二、英国的“新城运动”:规划与思路
    三、日本东京的“环状多级都市群”建设
    四、国外化解城市极化现象的启示
        (一) 从“单核心”到“多核心”的协调发展
        (二) 城市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是基本要求
        (三) 政府干预和综合治理是反极化的关键
第六章:中国特大城市极化问题解决之道
    一、特大城市的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
        (一) 重视交通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
        (二) 合理的城区产业布局和科学规划
        (三) 推动城市功能跨域配置和一体化
    二、通过市场和行政力量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一) 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并用”,避免“双重失灵”
        (二)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 推进城市群建设,引导人口合理分流和疏散
        (四) 反极化的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和资源的双向流动
    三、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和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一) 构建公共资源均等化的分配体制
        (二)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
        (三) 完善市场机制和政府绩效考核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德国“去中心化”城镇化模式及借鉴[J]. 蒋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5(05)
[2]通州副中心能否缓解北京大城市病[J]. 赵坚.  中国改革. 2015 (09)
[3]中国特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及其治理策略[J]. 魏后凯.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5(02)
[4]破解首都“大城市病”[J]. 赵弘.  前线. 2015(04)
[5]中国大城市过度膨胀的根源与城市化重心的调整[J]. 郭力.  城市问题. 2015(01)
[6]“大城市病”的症结、根源、诱发力及其破解障碍[J]. 石忆邵.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7]中国“大城市病”诊断与治理新思路——基于公共品供给视角[J]. 刘成玉.  中国经济问题. 2012(06)
[8]论城市爆炸与人口调控[J]. 丁金宏.  前进论坛. 2011(02)
[9]“土地财政”模式转型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 王慈航.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09)
[10]健康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 陈柳钦.  中国市场. 2010(33)

博士论文
[1]东北地区城市系统的空间极化研究[D]. 赵映慧.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94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0394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