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文本与现实的错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7:04

  本文关键词:文本与现实的错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本与现实的错位,是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最大的失误之一,这种错位特征造成了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无法实现文本与现实的良性互动。立于此意,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呈现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题内容、凝练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和对其整个发展历程进行反思。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题内容是“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和阐释。在勃列日涅夫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并宣布苏联“已建成”这样的社会主义以后,苏联理论界掀起了宣传和阐释这一理论的热潮,理论家把“发达社会主义”这一本就脱离实际的理论演绎和诠释得如同“光明的神话”,并把它提供给苏联民众,使民众相信自己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美轮美奂的世界里。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致力于使大众相信其置身于文本预设的那个美好的生活里,从而代替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知。当“美好”的预言遮蔽了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活力之源,逐渐地陷于停滞与僵化的境地。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围绕着“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内容进行宣传和阐释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特征,我们凝练为文本错觉、时政性和高度统一性。文本错觉是指长期用-种“非存在”的东西当作“现实”的东西来对大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从而造成大众对理论与生活、逻辑与现实的颠倒错认;时政性是指以现时的政治需要为风向标来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题内容与方法路径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活动与现时的政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的现象;高度统一性是指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题内容、方式方法、运行体制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的单一化和集中化的现象。 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最大的失误是文本与现实无法进行良性的互动。一方面,要实现文本与现实的良性互动必须通过把握“初始文本”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发扬学术民主与科学的批判精神来获得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与诠释;另一方面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第一推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必须关注与审视现实生活的世界包括日常生活的世界;最后,文本与现实的互动不能一下子结束,必须构筑一条文本与现实能够进行循环互动的链条。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遭遇了挫折,但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历史进程没有结束,我们就有必要对未来即将进入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新的思考,当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叶总体上达到小康之后将迎来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应该是什么样的阶段?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实践、现实生活,这些已经实存的东西来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要充分了解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研究它,弄清楚它,然后再对它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做出谨慎的判定。
【关键词】:勃列日涅夫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 发达社会主义 文本与现实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75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导论10-20
  • (一)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存在问题的追问10-11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7
  • 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2. 国外研究现状14-17
  • (三) 研究的方法及本文的创新之处17-20
  • 1. 研究方法17-18
  • 2. 本文的创新之处18-20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文本与现实的互动20-31
  • (一) “文本”与“现实”的究竟义20-25
  • 1. 文本:“初始文本”与“发展文本”的交织20-23
  • 2. 现实:辩证发展的生活世界23-25
  • (二) 文本与现实互动的主要向度25-31
  • 1. 以文本解释现实的意义25-26
  • 2. 用现实印证文本的含义26-27
  • 3. 文本与现实的循环互动27-31
  • 第二章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题:“发达社会主义”的论证31-50
  • (一)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31-36
  • 1.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相关历史背景32-33
  • 2.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文本依据33-35
  • 3.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主要过程35-36
  • (二) “发达社会主义”论证的展开与现实问题的“遮蔽”36-43
  • 1.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文本预设37-39
  • 2. “发达社会主义”的文本预设与现实之间的“鸿沟”39-41
  • 3. “裁剪”现实的努力与现实问题的“遮蔽”41-43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停滞与僵化43-50
  • 1. 教条主义和形式化现象的泛滥43-45
  • 2. 诸多“语焉不详”现象45-47
  • 3. “双重面孔”出现47-50
  • 第三章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主要特征50-60
  • (一) 文本错觉50-54
  • (二) 时政性54-56
  • (三) 高度统一性56-60
  • 第四章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反思60-83
  • (一) 追逐马克思理论文本真义的努力60-67
  • 1. “回到马克思”的尝试60-62
  • 2. 充分发扬学术民主62-63
  • 3. 弘扬科学批判精神63-65
  • 4. 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65-67
  • (二) 现实生活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第一动力67-73
  • 1. 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支点与价值旨归67-68
  • 2. 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68-70
  • 3. 关注日常生活维度70-73
  • (三) 文本与现实生活良性互动的实现73-83
  • 1. 文本何以“出”、“入”现实生活73-75
  • 2. 从实践的思维方式看文本与现实的关系75-78
  • 3. 连续性“对话”:推动文本与现实生活良性循环互动链的生成78-83
  • 结语 从现实生活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83-85
  • 参考文献85-90
  • 致谢90-9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仁彰;;关于苏联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J];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02期

2 曹可建;;文本与现实——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学的一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年04期

3 黎学军;张少宁;;“重拾”民众:马克思主义民众化研究考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李锋;;苏联理论教育模式及其影响评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王南n\;;从实践意图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郝宇青;时晓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信任的状况考察[J];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7 沈德理;;苏联、东欧与中国:二十世纪前八十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征比较[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1期

8 张云阁;;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1期

9 赵康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苏联模式与当代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02期

10 赵曜;20世纪末苏联剧变原因的深层次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文本与现实的错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4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054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5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