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从民族国家到全球秩序: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政治图景

发布时间:2021-03-11 02:44
  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及其所引发的科技革命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对现存的各种政治制度构成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释放,人工智能技术将逐渐改变主权国家结构中的各种关键要素,通过引入新要素与创建新维度为世界政治的形态更替开拓新空间。从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政治活动开始,世界大体上将经历四个阶段的政治形态演变。经过低度智能化社会的过渡之后,世界政治体系将在中度智能化社会阶段逐步超越人类对于政治概念的认知。理性的人类社会在选择政治形态时需要以至高的人类精神为底线,因此,以无政府状态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为特征的技术极权主义模式将是系统演进中具有重大风险的歧路。在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与人类社会的思想认知较为成熟之后,在算法封建主义与智能化世界政府两种情境之间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世界政治形态。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将会重新定义世界政治的范畴与内涵,推动我们所处的世界走向新的全球秩序。 

【文章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20,3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33 页

【部分图文】:

从民族国家到全球秩序: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政治图景


现代主权国家的内部结构

形态图,主权国家,架构,形态


基于现实的需要,政府、媒体与学者都会有意地在本国所奉行的政治制度上附加各种价值和情感,用夸张的语言描述选择特定政治制度的必然性,这种行为本身也是巩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环节。但事实上,现存的所有政治制度几乎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需要,在不违背维持稳定态结构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差异化安排。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如何选择安置三方利益的重心,有些更倾向于确保政府权力,有些更强调资本利益。不同政治制度之间的竞争也围绕稳定与发展这两个关键点展开,看哪种模式能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完成维护系统稳定和推动系统发展这两大目标。不同的制度安排与治理方案在获取信息并进行处理、做出决策以及贯彻执行等方面存在优劣。但这种意义上的制度差异与制度竞争实际上仍是在不改变既有结构基础上的执行模式竞争,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对结构本身的冲击不在同一层次上。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科技因素的强大力量将直接作用于主权国家的深层次结构,带来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变革。综上所述,作为当代国际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共同体,现代主权国家实际上是由多个层次累加而成的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主权国家的核心基石是有限空间内的绝对主权原则,促使主权国家成为有限空间内“物理暴力的全部正当性的最终来源”。(37) 主权国家通过分割有限的地理空间,实现了对世界政治核心权力的控制,建构了现代国际体系的框架,也决定了国际体系必然是一个由数量不大、法律地位平等,但实际力量差异极大的同质群体构成的无政府体系。具有上述结构与特征的主权国家体系成为目前承载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基础政治架构,人工智能要素在政治领域构成影响的实质就是将其力量直接作用于主权国家结构的不同层次,推动结构变迁的发生,进而构建多元化的未来图景。

形态图,政治,人工智能,世界


人类对于所有未知都带有本能的恐惧,因此,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者都渴望以现有的知识与智慧蠡测未来。但未来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有无限的可能性,即便我们能够推断出人工智能时代世界政治中单元与体系的演变路径,也几乎不可能准确分析未来世界的最终形态。因此,对于当代研究者而言,用全景的视角对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境进行粗线条的描绘,全面铺陈与罗列所有变化的可能性,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性认知。概括而言,图-4所展示的就是人工智能时代可能出现的世界政治演进形态,我们所熟悉的现代主权国家体系是整个演进过程的起点,而能够影响演进方向的力量则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及其所带来的科技革命是变革的发动机。作为迄今人类社会所发明的最具适应性的政治架构,主权国家架构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可变条件仅有权力维度的情况下,除了位于权力分配两极的传统封建主义和理论上的世界政府之外,几乎所有权力分配方式都可以在既有的主权国家体系内得以实现,这种状态也将世界政治的形态演变限制在单一维度内。(55) 因此,只有当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达到相当的高度,能够实质上改变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瓦解传统的三边稳定结构并引入新维度,才能够使整个体系获得新的演化空间。人工智能技术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与规律,在科研基础较好、市场规模较大、数据资源较为丰富的环境中能够自然成长。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预测和观察,但无法提前对它所引发的科技革命的时间与方式进行规划。正是由于科技发展存在多元可能性,给世界政治形态演进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本文编号:30757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0757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a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