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学问与政治 ——基于《明夷待访录》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1-05-15 16:46
思想与时代的互动是政治思想史关切的问题,本文试图在政治思想史的语境中理解黄宗羲的学问与政治。《明夷待访录》具有双重定位:一是作为文本的《明夷待访录》以“原体”写作而呈现出“原君原臣原法”的秩序批判空间,并且以“君臣共治”为范例进行阐释,《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政治思想对政治秩序的关怀的重要文本。二是作为人生经历事件的《明夷待访录》须在黄宗羲的生平经历之中获得理解,黄宗羲以学问的姿态开始其对于政治秩序思考的转向。黄宗羲的转向展现三个层次的变化。一是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黄宗羲政治思想处于这样的整体的历史语境之中,即门户之争与东林遗风的和民间道德秩序涌现的社会秩序之变;二是黄宗羲的身份变化的自我理解表现出他的自我认同的转变,运用“东林遗孤”和“明末遗老”的两重划分展现出他的身份认同的历史意涵,从政治行动转向“厕于儒林”的人生轨迹;三是其人生策略的变化,以“梨洲老人”为名开端的著述生涯和以葬制或问对死亡礼制问题的思考,秩序关怀横贯其人生经历之中。黄宗羲的转向最终以学问姿态思考政治秩序,在其著作中显现其人格和秩序思考。回到《明夷待访录》,一是他在《明夷待访录》中展现了政治行动的弥散和隐显,《学校》...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2 理论与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文献综述
1.4.1 学问与政治的思想史视域
1.4.2 黄宗羲政治思想研究
第2章 问题:《明夷待访录》的定位
2.1 作为文本的《明夷待访录》
2.1.1 “三代”的秩序与历史之分
2.1.2 “原君原臣原法”维度之别
2.1.3 “君臣共治”的范例阐释
2.2 作为事件的《明夷待访录》
第3章 黄宗羲的转向
3.1 秩序之变: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
3.1.1 门户之争与东林遗风
3.1.2 民间道德秩序的涌现
3.2 身份之变:重访黄宗羲生平
3.2.1 两重身份的划分
3.2.2 东林遗孤
3.2.3 明末遗老
3.3 策略之变:“梨洲老人”的自题
3.3.1 “梨洲老人”的政治关怀
3.3.2 “梨洲老人”的葬制或问
第4章 学问中的人格显现与秩序思考
4.1 人格与政治行动
4.1.1 士的人格显现
4.1.2 政治行动的隐微弥散
4.2 自觉意识的发端与延续
4.2.1 “慎独”与“庶民”
4.2.2 自觉的政治之维
4.3 黄宗羲的现代时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以明道:韩愈《原道》的经典化历程[J]. 刘成国. 文史哲. 2019(03)
[2]身份和身份政治:文化唯物主义的历史[J]. 玛丽·莫兰,宁艺阳,陈后亮. 国外理论动态. 2019(01)
[3]20世纪黄宗羲研究的流变和走向[J]. 王锟.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7)
[4]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J].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 2010(01)
[5]黄宗羲研究百年述评[J]. 刘岐梅.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6]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J]. 程志华. 哲学研究. 2004(02)
[7]“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J]. 赵汀阳. 世界哲学. 2003(05)
[8]“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J]. 秦晖. 社会学研究. 1998(05)
[9]论韩愈[J]. 陈寅恪. 历史研究. 1954(02)
本文编号:3187993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2 理论与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文献综述
1.4.1 学问与政治的思想史视域
1.4.2 黄宗羲政治思想研究
第2章 问题:《明夷待访录》的定位
2.1 作为文本的《明夷待访录》
2.1.1 “三代”的秩序与历史之分
2.1.2 “原君原臣原法”维度之别
2.1.3 “君臣共治”的范例阐释
2.2 作为事件的《明夷待访录》
第3章 黄宗羲的转向
3.1 秩序之变: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
3.1.1 门户之争与东林遗风
3.1.2 民间道德秩序的涌现
3.2 身份之变:重访黄宗羲生平
3.2.1 两重身份的划分
3.2.2 东林遗孤
3.2.3 明末遗老
3.3 策略之变:“梨洲老人”的自题
3.3.1 “梨洲老人”的政治关怀
3.3.2 “梨洲老人”的葬制或问
第4章 学问中的人格显现与秩序思考
4.1 人格与政治行动
4.1.1 士的人格显现
4.1.2 政治行动的隐微弥散
4.2 自觉意识的发端与延续
4.2.1 “慎独”与“庶民”
4.2.2 自觉的政治之维
4.3 黄宗羲的现代时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以明道:韩愈《原道》的经典化历程[J]. 刘成国. 文史哲. 2019(03)
[2]身份和身份政治:文化唯物主义的历史[J]. 玛丽·莫兰,宁艺阳,陈后亮. 国外理论动态. 2019(01)
[3]20世纪黄宗羲研究的流变和走向[J]. 王锟. 浙江社会科学. 2017(07)
[4]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线索与特色[J].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 2010(01)
[5]黄宗羲研究百年述评[J]. 刘岐梅.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6]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J]. 程志华. 哲学研究. 2004(02)
[7]“天下体系”:帝国与世界制度[J]. 赵汀阳. 世界哲学. 2003(05)
[8]“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上)[J]. 秦晖. 社会学研究. 1998(05)
[9]论韩愈[J]. 陈寅恪. 历史研究. 1954(02)
本文编号:3187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187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