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5 18:38
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化民族国家,具有多重架构的民族主义。同时,中国又是一个与世界广泛建交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政府无论处理内政还是外交问题,均不能脱离民族主义情感和民族利益的考量。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是在对上世纪80年代泛起的西方自由化浪潮的反思中,以及对世界多元化政治经济格局中维护民族利益的条件下,于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作为影响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要非主流社会思潮之一,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理论繁杂,社会影响巨大,且随着社会发展,其发生作用的形式、规模、程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正确分析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具体表现形式和性质,对于构建宽容、理性、和谐的中国民族主义,防止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引导青年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主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对于解决内部各个民族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选题目的
2.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
1.1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历史背景
1.1.1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出现和嬗变
1.1.2 当代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潮的历史背景
1.2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原因
1.2.1 国内因素
1.2.2 国际因素
1.3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内涵
1.3.1 民族主义概念界定
1.3.2 民族主义的分类
1.3.3 新民族主义的涵义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基本诉求
2.1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的阶段
2.2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诉求
2.2.1 反思现代化
2.2.2 反思全球化
2.2.3 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
2.2.4 追求民权与民主
2.2.5 抑制民族分裂
2.2.6 强化爱国意识
第三章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3.1 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
3.2 民族主义与主观主义
3.3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3.4 民族主义与社会发展
3.4.1 经济上的影响
3.4.2 政治上的影响
3.4.3 文化上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路径选择及其引导
4.1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将会长期存在
4.1.1 民族主义赖以生存的民族国家将会长期存在
4.1.2 21世纪的国际社会仍会存在不平等
4.1.3 中国和平崛起会加剧与西方霸权主义的竞争
4.2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不会无限制地膨胀
4.2.1 民族意识形态具有非独立性
4.2.2 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4.3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4.3.1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不具有扩张性的内在因素
4.3.2 向外扩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4.3.3 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策对民族主义的规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与反思[J]. 陈舟. 理论观察. 2008(05)
[2]建构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J]. 梁波. 学理论. 2008(18)
[3]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及其学术意义[J]. 韦磊. 广西民族研究. 2008(02)
[4]试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 周佩鋆,余庆东. 法制与社会. 2008(17)
[5]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J]. 李霞,李正. 国际新闻界. 2008(05)
[6]论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研究[J]. 郑鹏,颜广文. 广东社会科学. 2007(05)
[7]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J]. 宋志明. 史学月刊. 2006(06)
[8]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 王军.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02)
[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研究述评[J]. 暨爱民. 教学与研究. 2006(01)
[10]近十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研究述评[J]. 崔明德,曹鲁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本文编号:3188143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选题目的
2.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
1.1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历史背景
1.1.1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出现和嬗变
1.1.2 当代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潮的历史背景
1.2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崛起的原因
1.2.1 国内因素
1.2.2 国际因素
1.3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内涵
1.3.1 民族主义概念界定
1.3.2 民族主义的分类
1.3.3 新民族主义的涵义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基本诉求
2.1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的阶段
2.2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诉求
2.2.1 反思现代化
2.2.2 反思全球化
2.2.3 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
2.2.4 追求民权与民主
2.2.5 抑制民族分裂
2.2.6 强化爱国意识
第三章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3.1 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
3.2 民族主义与主观主义
3.3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3.4 民族主义与社会发展
3.4.1 经济上的影响
3.4.2 政治上的影响
3.4.3 文化上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路径选择及其引导
4.1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将会长期存在
4.1.1 民族主义赖以生存的民族国家将会长期存在
4.1.2 21世纪的国际社会仍会存在不平等
4.1.3 中国和平崛起会加剧与西方霸权主义的竞争
4.2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不会无限制地膨胀
4.2.1 民族意识形态具有非独立性
4.2.2 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4.3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4.3.1 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不具有扩张性的内在因素
4.3.2 向外扩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4.3.3 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策对民族主义的规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与反思[J]. 陈舟. 理论观察. 2008(05)
[2]建构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J]. 梁波. 学理论. 2008(18)
[3]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及其学术意义[J]. 韦磊. 广西民族研究. 2008(02)
[4]试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 周佩鋆,余庆东. 法制与社会. 2008(17)
[5]从民族主义透视围绕“3.14”事件的中外新闻传播——兼谈中国民族主义转型[J]. 李霞,李正. 国际新闻界. 2008(05)
[6]论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研究[J]. 郑鹏,颜广文. 广东社会科学. 2007(05)
[7]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J]. 宋志明. 史学月刊. 2006(06)
[8]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 王军.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02)
[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研究述评[J]. 暨爱民. 教学与研究. 2006(01)
[10]近十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研究述评[J]. 崔明德,曹鲁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本文编号:3188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18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