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4 16:01
本文关键词: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3 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武力攻击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和《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有事法制”的初步确立,其意义远远超过了 1960 年日美安保体制的建立,意味着日本的国家防卫战略正经历着重大的转折,标志着日本战后一直标榜的“专守防卫”原则将发生根本改变,日本战时立法体制的建立接近完成。 一 日本安全战略的变化体现在90年代以来的以有事法制为核心的国家防卫战略的重建。同时,日本防卫战略的转变也给中国乃至东亚的国际安全体系的稳定带来了冲击。搞清楚有事法制的来龙去脉和内容本质,对于了解和观察日本安全防卫政策至关重要,对于中国制定相应的外交和安全战略也同样至关重要。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对有事法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认识还相对不足,相关研究还很薄弱。对有事法制及其对日本国家战略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明显滞后于日本的事态发展。 因此,本文选用有事法制这个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前沿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核心和主题,将有事法制放在日本的防卫战略体系当中,来探讨其对日本防卫政策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运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1、整体方法。将有事法制和日本的安全防卫战略看作一个整体体系,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体制的互动中,分析有事法制得以立法的内在和外在的压力与动力。2、比较方法。针对不同时期关于有事法制研究和立法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分析。通过“时间轴”和“相关事态轴”的变量和相关变化,对有事法制发展的日本国内外背景及动力因素,以及有事相关法案与日本宪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3、历史的观点,以历史事实依据,充分结合国际政治与安全的现实,归纳总结有事法制的阶段性特点,通过有事法制这一点,透视出日本防卫战略和体制的总体变化特征和趋势。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评论我国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章通过分析有事法制的由来和演化过程,阐述有事法制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步深化,针对范围越来越广泛的变化和特征。第三章分析日本有事法制得以立法化的日本国内和国际动力。外因是条件。冷战结束后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尤其是日美同盟的变化对日本防卫战略的转变具有巨大的影响。内因是基础。日本政治的总体保守化和新民族主义的抬头,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化和军事大国化的国家发展目标决定了有事法制的内容和本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促进了有事法制的立法化过程。第四章分析有事法制的内容结构,通过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和 WP=50 其他的“七法案”之间的关系,揭示有事法制针对的目标和本质。第五章通过论述日本防卫战略体制的变化,分析有事法制在新的防卫战略和体制的核心地位及其影响。第六章概括论述日本的防卫战略的变化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及中国应当采取的相应对策。 二 “有事法制”一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其实质涵义与“战时法制”并无二致。 战后日本有事法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3年日本防卫当局秘密进行过“综合防卫图上研究”(又称“三矢计划”)。但是迫于国内强大的反战情绪,有事法制只能处于秘密研究状态。随着1979年11月《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公布,有事法制研究进展迅速。1981年《有事法制研究中间报告I》和 1984 年《有事法制研究中间报告II》分别对第一、二部类的法制问题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在冷战的大环境下,,有事法制尽管还是敏感话题,但是与前一阶段相比在政治上的合法性研究地位已经得到承认,这为后来的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 冷战后,日本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与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为有事法制的立法化提供了契机。尤其是日本政治1955年体制的瓦解,“革弱保强”的政局变化,日本政界对包括今日的“有事法制”等派兵法案已经开始丧失牵制力量。 随着1994年8月《日本的安全保障及其武装力量发展方向 21 世纪的展望》报告的出台和1996年4月《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对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定位,其新时期国家安全战略的主体框架业已展现雏形。 1997年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对日美同盟重新进行确认和定义。1999 年通过“周边有事法案”。9·11事件之后,日本强化应对危机的管理体制,加速了有事法制实现立法化的步伐。通过这一系列立法和政策行动,日本逐步建立了有事法制的法理基础。 美国因素一直对日本的安保战略的变化有深远影响。9·11 恐怖事件的发生,又为日本的危机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时机。利用美国出台新军事战略的机会,将美国新要求作为“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动力。日本在防卫战略上的调整, 不能仅仅视为是对一个或某个“压力”的消极反应,其中还很大程度地包括“借助于压力”的日本主动的、积极的“借船出海”策略。 有事法制的立法化是和日本政治结构的总保守化、右倾化以及新民族主义的发展、新生代政治家的推动密不可分的,其核心就是要使日本迈向“普通国家”。日本人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转向(即政治意识从“和平与繁荣”基轴向“安全与稳定”基轴的转变;社会意识从“战败=厌战=反战”模式向“稳定=安全=防卫”模式的转换),构成了日?
【关键词】:有事法制 防卫体制 普通国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731.3
【目录】:
- 导言6-10
- 一、 有事法制的研究现状6-7
- 二、 问题的提出与主题的设定7-8
- 三、 论文的结构与研究理论、方法的选择8-10
- 第一章 :有事法制的由来与演化过程10-18
- 一、 有事法制的概念10
- 二、 三个发展阶段:秘密、公开非立法化、立法化10-12
- 三、 三级主体:防卫厅内部、防卫厅、政府及国会12-13
- 四、 三大部类法制13-14
- 五、 三个对象范围14-16
- 六、 小结:今后的法制化趋势16-18
- 第二章 :有事法制的动力与背景分析18-26
- 一、 国际动力分析18-21
- 1、苏联威胁的消失与地区性动荡威胁18-19
- 2、美国战略的转变与盟国的责任分担19-20
- 3、恐怖主义的威胁20
- 4、小结:外在结构的影响20-21
- 二、国内动力分析21-26
- 1、总体保守化和右倾化21-22
- 2、新生代政治家和思想22-23
- 3、新民族主义23-24
- 4、小结:日本国家的未来发展——“普通国家”志向24-26
- 第三章 :有事法制的结构与目标┉┉┉┉┉┉┉┉┉┉┉┉┉┉┉┉┉26-33
- 一、有事法制的结构与主要内容26-27
- 二、直接目标:日本有事27-28
- 三、主要目标:远东有事28-31
- 1、台海有事28-30
- 2、朝鲜半岛有事30-31
- 四、长远目标:周边有事31-33
- 第四章 :有事法制——新防卫体制的核心┉┉┉┉┉┉┉┉┉┉┉┉┉33-40
- 一、防卫观念的变化:日本国宪法的修改与第九条理念33-34
- 二、防卫态势的转变:34-36
- 1、范围的变化—“外向型防卫”34-35
- 2、姿态的变化—“攻势作战”35
- 3、原则的变化—“先发制人”35-36
- 三、防卫体制的转变:36-37
- 1、 首相权限的扩大36-37
- 2、 防卫省设想37
- 四、防卫政策的变与不变:37-38
- 1、美日军事安全合作37-38
- 2、海外派兵38
- 五、小结:“非法化”下的渐进性与“合法化”下的合理性38-40
- 第五章 :日本防卫战略的变化与中国的对策┉┉┉┉┉┉┉┉┉┉┉40-42
- 一、日本防卫战略的变化40-41
- 二、中国的对策41-42
- 小结:谎言与“自我实现”——第三部类法的迟延42-43
- 参考文献43-49
- 论文概要49-52
- 英文概要52-2
- 原创性声明2-5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壮林;论小泉政府对“和平宪法”的修改[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2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