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中印软实力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02:03

  本文关键词:中印软实力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大国形象严重不相称。虽然与中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同西方存在较大差异有关,同时一定程度上被大国崛起的悖论所局限,但是关键因素在于中国的软实力发展滞后,缺乏与世界有效沟通,从而使国家的发展模式、战略意图被许多国家误解。中国若想在符合和平发展之路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下继续发展硬实力,并且用非暴力的方式消除外界对中国的歪曲解读,就需要补上中国软实力发展的缺口。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平发展等战略的说服力以及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影响力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最终得到世界的认可。因此,软实力的研究对于中国崛起以及崛起之后综合实力的经久不衰都具有长远意义。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是亚洲第二大国家。从近几年看,印度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印度在过去十年间迅速向亚洲经济大国地位迈进;军事实力不断增强,拥有核武器和大量先进的导弹,具备了强大的军力;科学技术领先,有大量的人才储备,第三产业发达;古老灿烂的文化、稳定的社会体制、灵活的外交等体现强大的软实力。从以上可看出,经济、军事、科技实力的快速增长,为印度的崛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相互辉映使得印度的大国形象与国家实力齐头并进。印度综合国力的强盛,,印度的发展虽然带有本国的特殊性,但也同时兼具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对印度进行研究,并对中印两国软实力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两国将经验教训转变成财富,相互引以为鉴,在各自崛起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要素对中国与印度的软实力进行比较:文化软实力、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参与度、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通过这种横向的比较,从印度崛起进程中获取经验,从而得出本文最后一部分的内容一增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议。
【关键词】:软实力 文化 经济发展模式 国际制度 国家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21;D73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导论11-28
  • (一) 选题意义和目的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6
  • 1. 国内研究现状12-20
  • 2. 国外研究现状20-26
  • (三) 主要研究内容26
  • (四) 研究方法26-28
  • 一、 软实力与大国崛起28-38
  • (一) 软实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28-34
  • 1. 软实力的内涵28-30
  • 2. 软实力的构成要素30-33
  • 3. 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33-34
  • (二) 大国崛起进程中的软实力要素34-38
  • 二、 中印文化比较38-58
  • (一) 中国文化的蕴涵38-47
  • 1.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38-42
  •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42-47
  • (二) 印度文化的蕴涵47-52
  • 1. 印度文化的主要内容47-50
  • 2. 印度文化存在的问题50-52
  • (三) 中印文化之比较52-58
  • 1. 两国文化本质与内容的比较53-54
  • 2. 两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比较54-56
  • 3. 中印文化现代化比较56-58
  • 三、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58-73
  • (一) 经济改革之前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58-64
  • 1. 1949-1978年中国的发展模式58-60
  • 2. 1947-1991年印度的发展模式60-64
  • (二) 经济改革后的中印发展模式比较64-69
  • 1. 1978年后中国式发展道路64-66
  • 2. 1991年后印度式发展道路66-69
  • (三) 中印经济发展模式比较69-73
  • 1. 中印两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式69
  • 2. 中印经济增长动力各有侧重69-73
  • 四、 中印国际制度参与度比较73-89
  • (一) 中印参与国际制度的演变过程74-84
  • 1. 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历程74-80
  • 2. 印度参与国际制度的历程80-84
  • (二) 中印国际制度参与度比较84-89
  • 1. 中印两国参与国际制度的数量84-86
  • 2. 中印塑造国际制度的能力比较86-89
  • 五、 中印国家形象比较89-106
  • (一) 中印两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89-94
  • 1. 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89-92
  • 2. 印度国家形象的变迁92-94
  • (二) 中印国家形象建构的影响因素对比94-106
  • 1. 文化吸引力94-95
  • 2. 国家政策95-96
  • 3. 人口数量及素质96-98
  • 4. 媒介因素98-106
  • 六、 中印国际影响力比较106-119
  • (一) 中印两国国际影响力变化的影响要素分析106-113
  • 1. 中国国际影响力变化的影响因素106-108
  • 2. 印度国际影响力变化的影响要素108-113
  • (二) 当前中印国际影响力的比较113-119
  • 1. 中印竞争力分析113-116
  • 2. 中印国家战略分析116-119
  • 七、 中印软实力的评估与建议119-132
  • (一) 中印软实力评估119-126
  • 1. 文化比较119-120
  • 2. 经济发展模式比较120-121
  • 3. 国际制度的参与度比较121-123
  • 4. 国家形象比较123-124
  • 5. 国际影响力比较124-126
  • (二) 中国软实力的增进措施与建议126-132
  • 1. 夯实硬实力基础127-128
  • 2. 弘扬中国文化128-129
  • 3. 投身国际制度的参与及创设129-130
  • 4. 优化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130-132
  • 参考文献132-139
  • 后记139-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钢;董敏杰;;中国与印度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与解释[J];当代亚太;2009年05期

2 权衡;;中印经济增长模式之比较[J];党政干部文摘;2006年11期

3 鄢烈山;;民主:印度的最大荣耀[J];共产党员;2007年18期

4 陈思霈;;中印两国媒体对于国家“本我”和“他者”形象的构建——以《纽约时报》对中印两国的报道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0年12期

5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6 苏长和;;中国的软权力——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J];国际观察;2007年02期

7 门洪华;;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J];国际观察;2007年03期

8 张贵洪;;印度的国际组织外交[J];国际观察;2010年02期

9 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7年05期

10 时宏远;;软实力与印度的崛起[J];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洪良;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文化软实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李慧颖;崛起的印度与中国[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倪妮;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刘晶;软实力的再“软”——试论中国文化的有效控制[D];吉林大学;2009年

5 余佳奇;“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和启示[D];复旦大学;2010年

6 陈明;大国崛起背景下的印度国家形象塑造[D];云南大学;2010年

7 周石;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文化路径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印软实力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25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e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