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影响中亚的各种消极文化力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2:04

  本文关键词:影响中亚的各种消极文化力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文明交汇和列强逐鹿的场所。苏联解体后,这一地区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在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再次成为全球重要力量“追逐”的对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俄罗斯、中国、土耳其、伊朗等世界各大力量汇聚于此。这些实力主体大都是各自文化圈的主导力量,其中美国是西方文明的代表,伊朗和土耳其是伊斯兰文明的代表,俄罗斯是俄罗斯文明的代表,中国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他们对中亚的争夺促使了世界各主要文化力量再次在中亚碰撞。 各种力量用尽手段来实现其中亚战略的同时,为各自文明内的消极因素在中亚发展带来便利条件。其中,“三个主义”是中亚地区自身的消极文化因素在现实政治中的反映;“双泛思潮”、“霸权主义”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分别是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正教文化的消极因素,它们服务于各自主导力量的中亚战略,这些战略的目的都是扩大各自主导力量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争取在中亚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威胁论”则是中亚地区内外对崛起中国的消极反映的表现,其目的是为了遏制和孤立中国。这些消极因素共同对中亚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三股势力”和“颜色革命”是它们消极影响的集中体现。中亚当局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在内部镇压“三股势力”,在外部进行平衡务实的外交战略。
【关键词】:消极文化力量 影响力 利益 中亚政局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736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1
  • 一、背景及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0
  • 三、创新点和不足10-11
  • 第二章 “三股势力”—中亚安全的持续威胁11-23
  • 一、“三股势力”的概念界定11-12
  • 二、中亚独立后“三股势力”出现和高涨的原因12-15
  • 三、中亚独立后“三股势力”的表现15-18
  • 四、阿富汗战争后的中亚“三股势力”18-21
  • 五、对中亚地区“三股势力”的评析21-23
  • 第三章 “双泛”思潮—先热后冷23-34
  • 一、“双泛”思潮的内涵23-24
  • 二、“双泛”思潮在中亚地区兴起的历史和国际背景24-26
  • 三、“双泛”思潮在中亚地区的表现26-29
  • (一) 泛伊斯兰主义的表现26-28
  • (二) 泛突厥主义的表现28-29
  • 四、中亚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关系29-30
  • 五、“双泛”思潮在中亚的未来30-34
  • 第四章 霸权主义—欲“霸”不能34-45
  • 一、美国“霸权主义”的内涵34-35
  • 二、中亚在美全球霸权主义战略中的地位及美的中亚战略35-39
  • (一) 中亚在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战略中的地位35-36
  • (二) 美国的中亚战略36-37
  • (三) 美国在中亚地区推行霸权主义但不称霸37-39
  • 三、美国霸权主义在中亚的表现39-42
  • 四、美国霸权主义在中亚地区的危害42-45
  • 第五章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心有不甘45-56
  • 一、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内涵及历史45-47
  • 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为何再现中亚47-50
  • (一) 中亚地区对俄罗斯恢复大国地位来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47-48
  • (二) 中亚地区是其保卫国家南部安全的重要屏障48-49
  • (三) 中亚地区的经济和能源是俄罗斯实现大国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49-50
  • (四) 保护中亚地区俄罗斯人的利益50
  • 三、俄罗斯在中亚推行大国主义的工具50-54
  • (一) 双边关系51
  • (二) 地区组织51-52
  • (三) 经济手段52-53
  • (四) 军事存在53-54
  • 四、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在中亚的前景54-56
  • 第六章 中国威胁论—别有用心56-68
  • 一、中国威胁论及其本质56-58
  • 二、中国威胁论在中亚产生的原因58-59
  • 三、中国威胁论在中亚的表现59-63
  • (一) 地区霸权论59-60
  • (二) 经济威胁论60-61
  • (三) 人口威胁论61
  • (四) 领土诉求论61-62
  • (五) 水威胁论62-63
  • 四、中国是中亚的机遇而不是威胁63-68
  • (一) 中国的中亚战略为中亚带来机遇不是威胁63-64
  • (二) 中国没有威胁中亚的条件64-66
  • (三) 中国为中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66-68
  • 第七章 各种消极文化力量共同作用下的中亚政局及中亚应对策略68-76
  • 一、各种消极文化力量相互之间的关系68-71
  • 二、各种消极文化力量作用下的中亚政局71-73
  • (一) “三股势力”—中亚稳定的毒瘤71-72
  • (二) “颜色革命”—政府当局的威胁72-73
  • 三、中亚国家的应对策略73-76
  • (一) 对内部“三股势力”的打压73-74
  • (二) 对外部势力采取务实的平衡外交政策74-76
  • 参考文献76-83
  • 中文著作76-78
  • 期刊论文78-80
  • 英文资料80-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伦;领导的影响力和领导的有效性[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5年02期

2 朱虹;;国家形象的影响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10期

3 张红君;;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陈锦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对策思考[J];探求;2008年03期

5 夏永庆;;浅析领导者的非权利性影响力[J];法制与社会;2008年27期

6 吴剑;;乡镇领导干部如何提升领导影响力[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9年01期

7 宁晓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生代农民工影响力研究[J];求实;2011年03期

8 汪闻生;权力的界限[J];学术月刊;1997年08期

9 贾常先;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J];领导科学;2002年04期

10 刘辉;领导风格=影响力+包容心+学习能力[J];八桂侨刊;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欣;徐承烨;;谈高校青年学生非正式团体的影响力[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崔宗奎;;切实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稳步增强学会凝聚力、影响力[A];湖北省学会创新发展理论探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冲锋;;领导力认识误区辨析[A];研究领导科学 实现科学领导[C];2008年

4 李晓红;于善清;陈霞;;提升高校学报影响力之我见[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5 朱萌博;马睿;;老子思想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影响力[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肖巧云;;论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的关系[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方相宏;钱新蕊;;浅谈护士长在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力[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欢芳;;论“圈子”现象对领导行为的影响力[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朝枝;;媒体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影响力分析[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黄小娟;王秀;张怡;孟伟铭;;我国科技期刊的现实和未来[A];第6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科技期刊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战略论坛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苗;唯一华人上榜“世界最具影响力营销人”[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2 鄢烈山;影响力交易[N];中国商报;2003年

3 温秀;李佩钰:有影响力才有竞争力[N];中国经营报;2005年

4 新华社记者;接地气有影响力 走基层要进民心[N];人民日报;2011年

5 彦子;大家居品牌齐汇聚 深圳家纺展在机遇中扩大影响力[N];中国服饰报;2010年

6 ;IT影响力快速上升[N];中国财经报;2004年

7 ;律师进两会影响力日增[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丛林;构建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传感网示范先行区[N];无锡日报;2010年

9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何刚;追求符合公众利益的影响力才是正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记者 王玉梅;期待中外嘉宾共同提升论坛影响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海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瑞;中国总经理影响力研究及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3 钟金传;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刘伟伟;政治控制、市场竞争与中国地方党报的影响力(1978-2009)[D];南开大学;2009年

5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6 王永恒;媒体的力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玮;知识密集型组织若干组织政治行为及其政治知觉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8 张丽华;改造型领导与组织变革过程互动模型的实证与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9 郭小钗;中国学龄儿童对家庭购买决策的影响力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凡;影响中亚的各种消极文化力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任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影响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段婷婷;微博影响力的产生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大军;中国对朝鲜外交的影响力初探:模式、途径和资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5 郭琳;美国智库及其影响力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郭建军;领导艺术的哲学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林;我国时政新闻周刊影响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孙庆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周春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影响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陈悦森;大型活动对企业品牌影响力塑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影响中亚的各种消极文化力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26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c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