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之辩 ——齐法家与三晋法家政治思想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2 11:08
春秋战国,百家九流。中国传统思想之成就与辉煌在这一时期显得无比耀眼。纵观其后传统中国帝国体制两千余年,虽经历汉唐之兴盛、明清之繁荣亦再无可与其比拟之时期。然而这一时期思想之繁盛就如“昙花一现”,一经秦帝国之建立便烟消云散。帝国体系的出现仿佛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儒、道、墨等诸子“显学”都在帝国意识形态“壹”的压制下归于沉寂和“暗流”,因而一时之间,作为帝国体系构建者的法家思想无可非议的成为历史的罪人。然而细观之下,我们会发现一些异样,整个秦帝国体制的构建似乎在一开始就形成了一种必然的轨迹,即整个秦帝国体系的构建虽经历了商鞅、韩非、李斯三者在思想以及理论上的流变,但仍然是以“壹”、“刑”、“以吏为师”为核心的理论并且呈现一种必然导致专制暴掠的帝国体系出现的倾向,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法家以及法家思想就走在了一条崩溃和毁灭的道路上。试问,这可能吗?关于此种困惑的出现就表明,我们对于法家以及法家思想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即我们一开始先入为主的将法家及法家思想就定义为商、韩、李三人所代表的的思想。因此我们有必要扩宽对于认识法家的眼光,用新的视角去分析和研究法家以及法家思想。由“儒分...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颠覆与挑战:“法家”与“法”
第一节 “非儒即法”:礼法交织的时代
第二节 “法治天下”:何谓法家
第三节 何谓之“法”
第四节 突破与发展:法家思想的内部分化
一、何谓齐法家
二、何谓三晋法家
第二章 调和与失衡: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礼”“法”思想的内在流变
第一节 “礼”“法”之辩:齐法家与三晋法家差异的真核
第二节 “礼法”与“刑法”: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礼”“法”观
第三节 “立法”与“变法”: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内在转变
第三章 消亡与往复: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历史作为
第一节 “礼法共治”与齐法家的价值性依归
一、“法治”之下“道德标准”的构建
二、“道德标准”之下“重法”思想的构建
第二节 “存法灭礼”与晋法家的技术性依赖
一、“法治”过程中的工具化倾向
二、“工具理性”过程中对于“刑”的依赖
第三节 三晋法家与秦帝国“君主专制”体制的构建
第四节 齐法家与汉帝国“王霸杂之”体制的暗合
第四章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贵族法治到帝制法治传统中国法治论纲[J]. 李贵连. 中外法学. 2011(03)
[2]齐亡秦兴的政治制度因素探讨[J]. 齐廉允. 管子学刊. 2011(02)
[3]先秦“法治”概念再释[J]. 程燎原. 政法论坛. 2011(02)
[4]先秦礼法思想刍议[J]. 朱晓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5]秦至清中国社会“非封建”刍议[J]. 冯天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法家思想的演变与秦王朝的兴亡[J]. 吴圣正.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7]三晋法文化的现代透视[J]. 丁建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0)
[8]论古代儒家辨析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意义[J]. 单纯. 中国哲学史. 2007(04)
[9]论齐法家思想中国际法萌芽[J]. 李璞,王林敏. 管子学刊. 2006(04)
[10]《管子》礼法关系简论[J]. 张连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硕士论文
[1]慎到学派及其思想研究[D]. 牟宗国.山东大学 2007
[2]齐法家法律思想研究[D]. 李璞.山东大学 2007
[3]齐法家研究[D]. 范玉峰.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论[D]. 谭宝刚.湖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97037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颠覆与挑战:“法家”与“法”
第一节 “非儒即法”:礼法交织的时代
第二节 “法治天下”:何谓法家
第三节 何谓之“法”
第四节 突破与发展:法家思想的内部分化
一、何谓齐法家
二、何谓三晋法家
第二章 调和与失衡: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礼”“法”思想的内在流变
第一节 “礼”“法”之辩:齐法家与三晋法家差异的真核
第二节 “礼法”与“刑法”: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礼”“法”观
第三节 “立法”与“变法”: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内在转变
第三章 消亡与往复: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历史作为
第一节 “礼法共治”与齐法家的价值性依归
一、“法治”之下“道德标准”的构建
二、“道德标准”之下“重法”思想的构建
第二节 “存法灭礼”与晋法家的技术性依赖
一、“法治”过程中的工具化倾向
二、“工具理性”过程中对于“刑”的依赖
第三节 三晋法家与秦帝国“君主专制”体制的构建
第四节 齐法家与汉帝国“王霸杂之”体制的暗合
第四章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贵族法治到帝制法治传统中国法治论纲[J]. 李贵连. 中外法学. 2011(03)
[2]齐亡秦兴的政治制度因素探讨[J]. 齐廉允. 管子学刊. 2011(02)
[3]先秦“法治”概念再释[J]. 程燎原. 政法论坛. 2011(02)
[4]先秦礼法思想刍议[J]. 朱晓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5]秦至清中国社会“非封建”刍议[J]. 冯天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法家思想的演变与秦王朝的兴亡[J]. 吴圣正.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7]三晋法文化的现代透视[J]. 丁建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0)
[8]论古代儒家辨析齐法家与三晋法家的意义[J]. 单纯. 中国哲学史. 2007(04)
[9]论齐法家思想中国际法萌芽[J]. 李璞,王林敏. 管子学刊. 2006(04)
[10]《管子》礼法关系简论[J]. 张连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硕士论文
[1]慎到学派及其思想研究[D]. 牟宗国.山东大学 2007
[2]齐法家法律思想研究[D]. 李璞.山东大学 2007
[3]齐法家研究[D]. 范玉峰.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论[D]. 谭宝刚.湖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97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29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