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多数人暴政及其治理
发布时间:2021-07-22 15:3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在网络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人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和自由言论的权利,这使得人们的民主观念空前释放。民主的本意是指人民能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民主的真谛在于让有利益相关的人们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没有利益相关的人们能够贡献其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然而在网络的匿名性、即时性等固有特点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缺失等综合作用下,网络民主极易偏离民主的本意,走向极端,进而催生网络多数人暴政。网络多数人暴政是指多数网民在网络民主的旗帜下,就涉及少数网民的议题结成虚拟意见团体,以正义的名义形成网络舆论压力,进而侵害少数网民正当权利的行为。它严重侵犯了少数网民的基本公民权利,扭曲了网民政治心理,并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因而,解决好网络多数人暴政的问题,既关系到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网络多数人暴政涉及法律、道德、人性、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加强政府的网络立法和执法力度,还要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并从技术上给予有效的规制。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理论和实践,从政治学的角度对网络多...
【文章来源】:东北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多数暴政"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1.2.2 治理"多数暴政"的相关论述
1.2.3 关于网络多数人暴政的重要理论
1.2.4 对上述观点的简要评价
1.3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定性分析法
第2章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内涵
2.1 网络多数人暴政内涵的界定
2.1.1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内涵
2.1.2 网络多数人暴政与网络暴力的区别
2.2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主要行为方式
2.2.1 通过"人肉搜索"侵犯少数网民隐私权
2.2.2 网络"哄客"的舆论压力压制少数网民的自由表达权
2.2.3 "网络恶搞"侵犯少数网民的名誉权
2.3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基本特征
2.3.1 侵害网民个体权利的现实性
2.3.2 实施主体的绝对多数性
2.3.3 动机的朴素正义性
2.3.4 行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第3章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危害
3.1 网络多数人暴政使网络民主走向极端
3.1.1 网络民主及其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3.1.2 网络多数人暴政导致网络民主的极端化
3.2 网络多数人暴政扭曲网民的政治心理
3.2.1 降低少数网民的政治效能感
3.2.2 致使广大网民丧失政治理性
3.3 网络多数人暴政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3.3.1 滋生非理性行为
3.3.2 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
第4章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形成原因分析
4.1 网民群体非理性政治参与是导致网络多数人暴政的直接原因
4.1.1 多数统治理论合理假设的缺陷
4.1.2 网络政治主体的同质化
4.1.3 网络政治主体的群体娱乐化思维
4.2 网络社会约束机制相对薄弱是网络多数暴政形成的客观原因
4.2.1 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规范缺失
4.2.2 现实社会相关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4.3 网络政治传播的扩散效应导致网络多数人暴政频繁发生
4.3.1 网络政治传播的匿名性
4.3.2 网络政治传播的扩散效应
第5章 对网络多数人暴政的治理
5.1 加强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建设
5.1.1 健全政府保护公民权利的网络立法
5.1.2 实行后台网络实名制
5.1.3 加强对网络多数人暴政责任人的法律追究
5.2 构筑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文化
5.2.1 加强网络社会道德建设
5.2.2 倡导行业自律
5.2.2 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5.3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技术监控
第6章 结论
6.1 网络多数人暴政是网络民主的极端化形态
6.2 强化政府对网络多数人暴政的治理责任
6.3 本文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民主研究现状述评[J]. 程小红. 法制与社会. 2009(03)
[2]网络暴力及其法律规治[J]. 满洪杰. 信息网络安全. 2008(07)
[3]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与防范对策——从丁香小慧等事件引发的思考[J]. 陈妍妍. 东南传播. 2008(02)
[4]“多数暴政”及其补救[J]. 张爱军,李春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网络对民主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宋敏,张守涛. 行政与法. 2007(03)
[6]国外网络舆论管理及启示[J]. 燕道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7]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的负向作用[J]. 贺筱华. 理论观察. 2006(02)
[8]论多数暴政的危害、认识根源及其救治[J]. 丁忠甫.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 胡同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我国政治传播研究百年回望[J]. 郑一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3)
硕士论文
[1]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D]. 李霞.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多数人统治研究[D]. 孙贵勇.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多数暴政理论视阈下的网络民意研究[D]. 袁丽.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97415
【文章来源】:东北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多数暴政"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
1.2.2 治理"多数暴政"的相关论述
1.2.3 关于网络多数人暴政的重要理论
1.2.4 对上述观点的简要评价
1.3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定性分析法
第2章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内涵
2.1 网络多数人暴政内涵的界定
2.1.1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内涵
2.1.2 网络多数人暴政与网络暴力的区别
2.2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主要行为方式
2.2.1 通过"人肉搜索"侵犯少数网民隐私权
2.2.2 网络"哄客"的舆论压力压制少数网民的自由表达权
2.2.3 "网络恶搞"侵犯少数网民的名誉权
2.3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基本特征
2.3.1 侵害网民个体权利的现实性
2.3.2 实施主体的绝对多数性
2.3.3 动机的朴素正义性
2.3.4 行为的盲目性和从众性
第3章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危害
3.1 网络多数人暴政使网络民主走向极端
3.1.1 网络民主及其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3.1.2 网络多数人暴政导致网络民主的极端化
3.2 网络多数人暴政扭曲网民的政治心理
3.2.1 降低少数网民的政治效能感
3.2.2 致使广大网民丧失政治理性
3.3 网络多数人暴政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3.3.1 滋生非理性行为
3.3.2 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
第4章 网络多数人暴政的形成原因分析
4.1 网民群体非理性政治参与是导致网络多数人暴政的直接原因
4.1.1 多数统治理论合理假设的缺陷
4.1.2 网络政治主体的同质化
4.1.3 网络政治主体的群体娱乐化思维
4.2 网络社会约束机制相对薄弱是网络多数暴政形成的客观原因
4.2.1 网络虚拟社会的道德规范缺失
4.2.2 现实社会相关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4.3 网络政治传播的扩散效应导致网络多数人暴政频繁发生
4.3.1 网络政治传播的匿名性
4.3.2 网络政治传播的扩散效应
第5章 对网络多数人暴政的治理
5.1 加强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建设
5.1.1 健全政府保护公民权利的网络立法
5.1.2 实行后台网络实名制
5.1.3 加强对网络多数人暴政责任人的法律追究
5.2 构筑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文化
5.2.1 加强网络社会道德建设
5.2.2 倡导行业自律
5.2.2 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5.3 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技术监控
第6章 结论
6.1 网络多数人暴政是网络民主的极端化形态
6.2 强化政府对网络多数人暴政的治理责任
6.3 本文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民主研究现状述评[J]. 程小红. 法制与社会. 2009(03)
[2]网络暴力及其法律规治[J]. 满洪杰. 信息网络安全. 2008(07)
[3]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与防范对策——从丁香小慧等事件引发的思考[J]. 陈妍妍. 东南传播. 2008(02)
[4]“多数暴政”及其补救[J]. 张爱军,李春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网络对民主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宋敏,张守涛. 行政与法. 2007(03)
[6]国外网络舆论管理及启示[J]. 燕道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7]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的负向作用[J]. 贺筱华. 理论观察. 2006(02)
[8]论多数暴政的危害、认识根源及其救治[J]. 丁忠甫.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9]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J]. 胡同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我国政治传播研究百年回望[J]. 郑一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3)
硕士论文
[1]网络暴力的传播学解读[D]. 李霞.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多数人统治研究[D]. 孙贵勇.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多数暴政理论视阈下的网络民意研究[D]. 袁丽.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97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29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