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的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的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战结束以后大多数东亚国家①的民主体制是在外力的影响下建立的一种植入式民主,建立之初,大多数东亚国家的执政党凭借着民众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经济取得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改善。然而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数东亚国家经济陷入停滞,民众发觉现实中的民主并不像政治家们所描绘的那样是走向富有、稳定的生活,反而由于各式各样民主争端、各方政治势力相互角逐,使国家很容易陷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军人政体和威权政体开始出现,并且这些政体在短期内可迅速稳定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在这些政体建立之初也能依靠专制高效的行政效率带领国家进入到下一波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比如韩国的在朴正熙时期内出现的“汉江奇迹”,印尼在苏哈托任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等等都是在威权政体下取得的。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亚各国的社会阶级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产阶级开始大量产生,民主思想开始觉醒,随着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爆发由此引发了东亚各国威权政体统治的合法性危机。由于东亚国家民主文化的进一步成熟在各国重新确立民主政体之后,便进入了更加成熟的民主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实现民主转型之后,东亚各个民主政府采取何种措施来操作民主运行、获得民主价值与文化以巩固民主制度,就成为摆在东亚国家面前的关键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困境展开分析:第一,从宏观与微观的维度对民主巩固的理论展开归纳总结,并得出本文所认为的民主巩固的定义,另外还就影响民主巩固的因素进行探讨,阐述这些因素对民主巩固的作用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第二,对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展开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过程所面临问题的原因,为下文东亚国家民主巩固的展望做好基础工作。第三,通过结合现实中东亚各转型国家面对困境所采取的多种措施分析有助于民主巩固的有利因素,以求得出一些有利于东亚转型国家可以通用的手段。第四,结合上文所论述的东亚民主巩固困境的分析与展望,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总结出当前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东亚 民主转型 民主困境 民主巩固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73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8
- 第一章 基本理论阐释18-28
- 1.1 民主巩固的概念18-28
- 1.1.1 民主巩固研究的前提条件22
- 1.1.2 民主巩固的影响因素22-26
- 1.1.3 民主巩固的重要地位26-28
- 第二章 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过程中的困境探究28-37
- 2.1 东亚各转型国家民主巩固中困境的不同表现28-33
- 2.1.1 国家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28-29
- 2.1.2 贪污腐败盛行,人民怨声载道29-30
- 2.1.3 阶级矛盾加剧,街头民主盛行30-31
- 2.1.4 党派纷争不止,对抗代替合作31-32
- 2.1.5 军队干预政治,民主成为摆设32-33
- 2.2 东亚各转型国家民主巩固中困境的原因分析33-37
- 2.2.1 民主操作能力与民主制度不协调33-34
- 2.2.2 民主政治文化的落后34-35
- 2.2.3 政党制度化水平偏低35-36
- 2.2.4 军队的地位不正常36-37
- 第三章 东亚国家民主巩固的展望37-41
- 3.1 完善民主制度以弥补民主能力与现状之间的差距37-38
- 3.2 传播民主政治文化以培育民主巩固的土壤38-39
- 3.3 提高政党制度化水平以确立现代政党制度39-40
- 3.4 改革军政关系实现军队与政治的分离40-41
- 第四章 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启示41-46
- 4.1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有效执政"与"有效参与"的统一41-42
- 4.2 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公民的民主文化水平42-43
- 4.3 加强执政党自身能力建设,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增强民主监督43-44
- 4.4 关注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础44-46
- 总结46-47
- 参考文献47-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9-50
- 致谢50-51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1-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兴奎;;泰国政党政治分析——基于民主巩固和政党社会的角度[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叶麒麟;;民主政体的可实施性——民主巩固的影响因素述评[J];理论与改革;2011年04期
3 拉柯莎娜·喀布;刘光毅;黄河;;论转型国家的正义实现——以巴基斯坦为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4 张慧君;;全球化与转型国家治理模式重构——基于国家—市场—社会的三维分析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5 朴赞郁;汤波;;韩国国会的信任危机:民主巩固的阻力还是动力?[J];复旦政治学评论;2010年00期
6 瞿磊;;宽容是民主巩固的社会心理基础——基于公民文化与公民美德的考察[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李华芳;;朝鲜为何能进世界杯?[J];黄金时代;2010年08期
8 赵纪河;;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的选举演变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5期
9 王卫明;;论影响东欧国家违宪审查模式选择的因素[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安雅·诺伊恩多夫;王文娥;;转型中的民主:看待后社会主义国家体制变革的微观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雷;;转型国家的政治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对比分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赵蓓文;;转型国家FDI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三维传导模型”方法[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3 梁玉成;;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激进转型与渐进市场转型国家中的劳动力退休年龄考察[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丰龙;;制度因素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新;;经济转型国家产权制度变迁评析[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6 柴尚金;;世界政党政治的变化与发展[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志伟;;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及其当前政策的基本认识[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杨其静;;评李新春的《从基于制度到基于市场的战略创业转型——中国大型电子企业联想、海尔、TCL案例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9 林岗;;中国经济改革30年感言[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10 徐湘林;;转型中国的结构性稳定与体制变革——以国家治理为视角[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德鲁·华纳 王新颖/编译;转型国家中法的价值[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记者 赵红梅;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转型任务艰巨[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3 林跃勤;快速转型与和谐发展:鱼与熊掌?[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国信;转型国家如何推进信息化[N];江苏经济报;2000年
5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转型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冒天启;转型国家的不同制度安排与价值取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薛城;越南转型改革与消费经济相得益彰[N];国际商报;2006年
8 易木;教育回报率为何引起关注[N];学习时报;2006年
9 驻京记者 王婷;林毅夫:继续看好中国经济[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郑剑;上升期特点[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谭鹏万;转型国家银行改革的微观效应分析[D];复旦大学;2007年
3 窦菲菲;转型国家银行改革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卢霞;FDI、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9年
5 潘p
本文编号:336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6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