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01:28
“以农立国”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重要的一部分,大约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与“以工立国”思想展开纷争,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论争对中国现代化工业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章士钊的“农国论”思想,可以看做是这股思想潮流的开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特殊意义。本文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章士钊的“农国论”思想进行研究,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从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等方面开篇明义,介绍本问题的缘起,同时对海内外学者关于章士钊思想的研究动态、以及本篇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等进行论述,借以阐明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章士钊“农国论”思想产生的背景渊源。该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章士钊“农国论”思想萌发之前宦海生涯中的政治实践,并把这一时期章士钊政治上的失败与其后“以农立国”的思想转变联系起来;二、讲述章士钊旅欧期间的所见所闻;三、介绍章士钊作为一名近代知识分子萦绕于心中挥之不去的传统文化情结;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上以农立国、政治上联业自治和文化...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和手段
1.4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产生的背景渊源
2.1 宦海生涯政治主张的实践
2.2 游欧经历对其思想影响
2.3 传统文化的牵绕情结
第三章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3.1 经济上以农立国
3.1.1 “农国论”基本思想的触发——农工国之间的差别
3.1.2 “农业立国”的具体措施
3.2 政治上农业居首的“联业自治”
3.2.1 论代议制不适于中国
3.2.2 联业自治制度
3.3 文化上回归传统“农国精神”——反对新文化运动
3.4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基本特征
3.4.1 对工业社会的基本否定
3.4.2 新旧杂糅的农村自治模式
3.4.3 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和工具理性色彩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章士钊的“农国论”思想
4.1 章士钊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农业思想比较
4.1.1 章士钊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思想出发点之比较
4.1.2 章士钊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文化哲学观之比较
4.1.3 章士钊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乡村建设实践方案之比较
4.2 比较评析
第五章 对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基本评价
5.1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内在价值
5.1.1 对救亡社会的理性思考
5.1.2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因素
5.2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局限之处
5.2.1 “农国论”主张本身的矛盾性与空想性
5.2.2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20年代章士钊对代议制的批评与改造方案[J]. 郭双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2]论章士钊的“三农”思想[J]. 郭华清. 红河学院学报. 2012(01)
[3]章士钊与“《苏报》案”[J]. 郭双林.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5)
[4]章士钊“农国论”的民粹主义[J]. 左玉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5]章士钊的“农业文明”论[J]. 李彦秋. 史学集刊. 2008(06)
[6]章士钊“农国论”评析[J]. 黄运丽,邹厚昌.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6)
[7]论章士钊的调和史观[J]. 郭华清. 史学月刊. 2007(06)
[8]20世纪前半叶中国关于三农出路论争的回顾与检讨[J]. 何爱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
[9]论1912年前后章士钊的地方分权论和国家结构观[J]. 张继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0]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J]. 袁伟时. 浙江学刊. 2002(03)
硕士论文
[1]章士钊联邦宪政思想研究[D]. 苏慧.湖南大学 2014
[2]清末民初章士钊政党思想研究[D]. 滕岑.中国人民大学 2010
[3]章士钊以农立国思想研究[D]. 孙胜娜.河北大学 2008
[4]民国前后章士钊报刊活动研究(1903-1927)[D]. 王普普.兰州大学 2008
[5]章士钊宪政思想研究[D]. 杨松.山东大学 2007
[6]章士钊《调和立国论》再研究[D]. 郑英春.清华大学 2004
[7]从前、后《甲寅》看章士钊的思想转变(1914-1927)[D]. 滕峰丽.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69624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和手段
1.4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产生的背景渊源
2.1 宦海生涯政治主张的实践
2.2 游欧经历对其思想影响
2.3 传统文化的牵绕情结
第三章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3.1 经济上以农立国
3.1.1 “农国论”基本思想的触发——农工国之间的差别
3.1.2 “农业立国”的具体措施
3.2 政治上农业居首的“联业自治”
3.2.1 论代议制不适于中国
3.2.2 联业自治制度
3.3 文化上回归传统“农国精神”——反对新文化运动
3.4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基本特征
3.4.1 对工业社会的基本否定
3.4.2 新旧杂糅的农村自治模式
3.4.3 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和工具理性色彩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章士钊的“农国论”思想
4.1 章士钊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农业思想比较
4.1.1 章士钊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思想出发点之比较
4.1.2 章士钊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文化哲学观之比较
4.1.3 章士钊与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乡村建设实践方案之比较
4.2 比较评析
第五章 对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基本评价
5.1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内在价值
5.1.1 对救亡社会的理性思考
5.1.2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借鉴因素
5.2 章士钊“农国论”思想的局限之处
5.2.1 “农国论”主张本身的矛盾性与空想性
5.2.2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20年代章士钊对代议制的批评与改造方案[J]. 郭双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2]论章士钊的“三农”思想[J]. 郭华清. 红河学院学报. 2012(01)
[3]章士钊与“《苏报》案”[J]. 郭双林. 湖南社会科学. 2011(05)
[4]章士钊“农国论”的民粹主义[J]. 左玉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5]章士钊的“农业文明”论[J]. 李彦秋. 史学集刊. 2008(06)
[6]章士钊“农国论”评析[J]. 黄运丽,邹厚昌.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6)
[7]论章士钊的调和史观[J]. 郭华清. 史学月刊. 2007(06)
[8]20世纪前半叶中国关于三农出路论争的回顾与检讨[J]. 何爱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
[9]论1912年前后章士钊的地方分权论和国家结构观[J]. 张继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0]从章士钊看20世纪中国思潮[J]. 袁伟时. 浙江学刊. 2002(03)
硕士论文
[1]章士钊联邦宪政思想研究[D]. 苏慧.湖南大学 2014
[2]清末民初章士钊政党思想研究[D]. 滕岑.中国人民大学 2010
[3]章士钊以农立国思想研究[D]. 孙胜娜.河北大学 2008
[4]民国前后章士钊报刊活动研究(1903-1927)[D]. 王普普.兰州大学 2008
[5]章士钊宪政思想研究[D]. 杨松.山东大学 2007
[6]章士钊《调和立国论》再研究[D]. 郑英春.清华大学 2004
[7]从前、后《甲寅》看章士钊的思想转变(1914-1927)[D]. 滕峰丽.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69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69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