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透析

发布时间:2017-04-30 21:02

  本文关键词: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透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国际战略理论中,均势战略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概念。这种争议不但有其定义方面的,还有其作用以及价值方面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均势的实质是大国强权的反映,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平等原则,中小国家根本没有资格与均势联系在一起。那么,均势战略是不是只是大国、强国的专利,中小国家或国家集团是不是就没有资格运用均势战略了呢?中小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均势中是不是只能充当被动、消极的作用?或者说即使中小国家或国家集团运用了均势战略也不会成功呢?研究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将会有助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本文运用均势战略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在介绍均势理论的基础上,对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背景、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做出比较详实地介绍,并全面分析其影响、特征以及制约因素,希望为其它中小国家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本文由导言、正文、小结组成,正文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均势战略的基本理论。介绍了战略、均势战略的基本概念以及分类,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定义和特点。本文的以小制大均势战略主要是指小国或小国组成的国家集团在大国之间采取均势政策或策略,来维护自己的安全、保全自己的利益。这一部分的介绍是分析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全文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提出及形成。分析其战略提出的依据、背景、提出的经过以及最后的产生,试图找出其产生原因。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是在冷战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和东南亚地区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之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和产生的。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实现途径。本文主要从安全、经济、政治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实现途径,介绍了实现以小制大均势所采用的具体措施。 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取得的成效以及影响。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并对东盟自身以及相关国家如美、日、印、中等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五部分着重分析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特征以及制约因素。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不同于历史上均势战略的基本特征:以小制大、借强制强、依托机制和相对均衡。东盟能否真正实现其战略还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东盟本身以及其它因素的制约和限制。
【关键词】:均势战略 东盟 以小制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733
【目录】:
  • 导言9
  • 一、均势战略的基本理论9-16
  • (一) 均势战略的含义9-12
  • 1. 战略的概念9-10
  • 2. 均势战略的概念10-12
  • (二) 均势战略的分类12-14
  • 1. 其他人关于均势战略的分类13
  • 2. 本文对均势战略的分类13-14
  • (三) 以小制大均势战略14-16
  • 二、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提出及其产生16-21
  • (一)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提出的依据16-18
  • 1.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理论依据16-17
  • 2.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现实依据17-18
  • (二)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提出的背景18-19
  • 1. 外部环境18
  • 2. 内部环境18-19
  • (三)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产生19-21
  • 1. 东盟对外战略的演变19-20
  • 2.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产生20-21
  • 三、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实现途径21-30
  • (一) 安全方面的实现途径22-24
  • (二) 政治方面的实现途径24-27
  • (三) 经济方面的实现途径27-30
  • 四、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成效及其影响30-41
  • (一)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取得的成效30-32
  • (二)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影响32-41
  • 1. 对东盟自身的影响32-34
  • 2. 对亚太地区主要大国的影响34-41
  • 五、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特征及其制约因素41-47
  • (一)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特征41-45
  • 1. 以小制大,,充当主角42
  • 2. 借强制强,增强自身42-43
  • 3. 依托机制,平等对话43-44
  • 4. 相对均衡,互利多赢44-45
  • (二) 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的制约因素45-47
  • 1. 实力因素的制约45
  • 2. 内部团结性因素的制约45-46
  • 3. 外界力量因素的制约46-47
  • 小结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发挥华商的作用[J];八桂侨刊;2005年05期

2 阳秀琼;;论坛 平台 商机——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综述[J];当代广西;2006年22期

3 温家宝;哈桑纳尔·博尔基亚;洪森;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布阿索内·布帕万;阿卜杜拉·哈吉·艾哈迈德·巴达维;梭温上将;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李显龙;素拉育·朱拉暖;阮晋勇;;中国—东盟纪念峰会联合声明——致力于加强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34期

4 黄信;;2007~2008年东盟经济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8年03期

5 彭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广西带来新机遇[J];前进论坛;2010年03期

6 何塞L·通松 ,向来;地区经济—体化对越南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7 钟振;;走近博览盛会[J];当代广西;2004年20期

8 乔刚;明智的选择——建立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探[J];当代韩国;2005年03期

9 李皖南;;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投资效应研究[J];东南亚研究;2006年03期

10 邓崇专;;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点及我国涉东盟民商事关系法律的价值取向[J];河北法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启泉;寿思华;蒋小勇;;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参与东南亚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2 张明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广西农业的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3 龙海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百色市热带水果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热带果树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4 刘咸岳;刘军;;欠发达地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面临的新挑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生产力发展对策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5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6 胡海燕;;东盟小语种图书分编工作初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全面提升广西旅游形象与地位的对策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蓝天强;韦廷柒;;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机遇,推进柳州流通现代化建设[A];“亚细亚杯”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蒋菡英;;基于巴拉萨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静态效益实证分析[A];2008湖南商务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获奖论文专刊[C];2008年

10 张晓静;;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艳萍邋周红梅;论坛昨日下午举行两场专题演讲[N];广西日报;2007年

2 阮煜琳;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势不可挡[N];西部时报;2006年

3 记者 杨民;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找准定位[N];广西日报;2005年

4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东盟十国抢滩中国旅游客源市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广西财经学院官 锡强;金融业支持企业“走东盟”的五个方向[N];国际商报;2006年

6 芳菲;南宁渐成中国-东盟陆路交通枢纽[N];广西日报;2006年

7 记者 方慧玲 实习生 易秀秀 廖思娇;“广西第一屏”中国-东盟视窗启用[N];广西日报;2006年

8 记者  蒋中意 实习生 余美娜;与东盟做贸易商机多利润高[N];金华日报;2006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林若飞 实习生 张希;深圳东盟经贸互惠双赢[N];深圳商报;2006年

10 ;中国-东盟物流高层论坛亮点集萃[N];现代物流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7年

2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李晓妮;美国对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郑铭志;从日本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到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艳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程永林;区域整合、制度绩效与利益协调[D];暨南大学;2007年

8 揭晓;从分散、合作到集体行动[D];暨南大学;2009年

9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建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及一体化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贺;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透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蔚;中国与东盟检验检疫合作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杨燕;重庆市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空间及拓展路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周颖;日本对东盟汽车产业的投资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5 蒋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之背景下南宁商业地产运营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闫涛;冷战后东盟对华战略与中国的应对[D];外交学院;2007年

7 孟晴;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D];外交学院;2008年

8 谢文斌;东盟自然人流动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易武;不对称国际税收竞争下我国税收政策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杨静;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构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东盟以小制大均势战略透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7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9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