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政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04:50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储安平的思想重心经历了从文学到政治的转折。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知识分子爱国心切,选择以言论政的方式参与国家的政治建设,储安平先后创办了《客观》和《观察》周刊,并以此为阵地针对时事发表大量政论,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上个世纪重要的政论家,储安平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时代代表性,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其政治思想,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论文采用文献法、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学的研究视角突破以往将储安平定义为自由主义者或新闻人的研究局限,从储安平的政治文化随笔、政论文章中去挖掘、梳理其对于自由、民主、法治、政府、国家等政治学核心概念的诠释与剖析,尝试勾勒储安平的政治思想的全貌。同时,将储安平置于中国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下,揭示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与思想上的突围,反映储安平在政治思想上存在着的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民族之间的紧张与对抗,从而力图透视中国现代政治思想的变迁史。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础文献整理
1.2.2 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1.2.3 文学创作研究
1.2.4 新闻思想研究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储安平政治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储安平的生平
2.2 储安平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2.2.1 教育经历
2.2.2 文学活动经历
2.2.3 历史社会背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安平论自由
3.1 自由即“无政治束缚”
3.2 言论自由是自由的核心
3.2.1 自由的核心
3.2.2 人身自由是言论自由的保障
3.2.3 言论自由何以实现
3.3 自由是理性之下的自由
3.3.1 自由思想的形成需要理性
3.3.2 自由需要尊重和宽容
3.3.3 自由须守法
3.4 政治自由与社会自由并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安平论民主
4.1 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价值核心
4.2 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4.3 民主运动亦是一种文化运动
4.4 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相结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安平论国家的出路
5.1 国家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于政治理想
5.2 国家理想和社会理想何以实现
5.2.1 国家“统一”是实现政治理想的前提
5.2.2 政府是国家和人民公意的代表
5.2.3 宪治取代党治,政府急需改组
5.3 论国家的独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安平政治思想评析
6.1“个人”与“国家”的矛盾
6.2“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78346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础文献整理
1.2.2 自由主义思想研究
1.2.3 文学创作研究
1.2.4 新闻思想研究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储安平政治思想的形成条件
2.1 储安平的生平
2.2 储安平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2.2.1 教育经历
2.2.2 文学活动经历
2.2.3 历史社会背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安平论自由
3.1 自由即“无政治束缚”
3.2 言论自由是自由的核心
3.2.1 自由的核心
3.2.2 人身自由是言论自由的保障
3.2.3 言论自由何以实现
3.3 自由是理性之下的自由
3.3.1 自由思想的形成需要理性
3.3.2 自由需要尊重和宽容
3.3.3 自由须守法
3.4 政治自由与社会自由并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安平论民主
4.1 自由和平等是民主的价值核心
4.2 法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4.3 民主运动亦是一种文化运动
4.4 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相结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安平论国家的出路
5.1 国家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于政治理想
5.2 国家理想和社会理想何以实现
5.2.1 国家“统一”是实现政治理想的前提
5.2.2 政府是国家和人民公意的代表
5.2.3 宪治取代党治,政府急需改组
5.3 论国家的独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安平政治思想评析
6.1“个人”与“国家”的矛盾
6.2“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378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7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