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李光耀的治国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11:01

  本文关键词:李光耀的治国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加坡,东南亚的一颗“明珠”,以发达的经济、廉洁的政治和完善的社会管理而闻名于世界,今天所取得的这一切成就与其开国元勋——李光耀密不可分。李光耀带领新加坡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小国走上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成为“第三世界里的第一绿洲”。要探究新加坡的成功首先就要研究李光耀的治国思想,他以敏锐的洞察力与实干精神将新加坡这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花园城市”。本文研究李光耀的治国思想,从该思想产生的背景出发,分别从精英主义治国思想、“亚洲式民主”、法律与秩序、经济实用主义四个方面论述李光耀的治国思想。精英主义是李光耀治国的关键,没有围绕在他身边的这一群精英,新加坡难以取得任何成就;“亚洲式民主”是李光耀治国的重要支柱,儒家思想为李光耀在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取得“新加坡人”认同感,威权政治体制成为新加坡政治发展的支柱;经济实用主义使新加坡从独立之日起便将人民放在首位,各种“亲民”的经济政策使新加坡人民实现生活富足,所以李光耀所领导的“好政府”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信任与支持,这也为人民行动党三十几年执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法律与秩序创造了“花园城市”,同时,也是新加坡维持世界上最廉洁国家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光耀充分利用本国的地理位置,在外交中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在大国中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外交,成为小国家大外交的典范。
【关键词】:李光耀 治国思想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733.9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3
  • 一、选题意义9
  • 二、研究现状9-12
  • 三、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李光耀的治国思想的背景13-17
  • 第一节 新加坡历史13-14
  • 第二节 新加坡立国的脆弱性14-15
  • 第三节 “东西思想结合”的领导人——李光耀15-17
  • 第二章 精英主义治国思想17-27
  • 第一节 “人口优生论”17-19
  • 第二节 精英的培养19
  • 第三节 精英的录用19-22
  • 第四节 精英的考核22-23
  • 第五节 精英的维持23-27
  • 第三章 “亚洲式民主”27-43
  • 第一节 李光耀对儒家文化的倡导27-34
  • 3.1.1 “八德”与“共同价值观”的提出28-30
  • 3.1.2 传统价值观的积极倡导30-32
  • 3.1.3 多元主义种族和谐的建立32-34
  • 第二节 威权政府的建立34-43
  • 3.2.1 强人政治34-36
  • 3.2.2 一党长期执政36-38
  • 3.2.3 基层组织的建设38-40
  • 3.2.4 新闻媒体的控制40-43
  • 第四章 法律与秩序43-48
  • 第一节 秩序先于法律43-44
  • 第二节 廉洁执政44-48
  • 第五章 经济实用主义思想48-56
  • 第一节 经济实用主义的实践48-50
  • 第二节 和谐的劳资政关系50-51
  • 第三节 民本思想的政治实践51-56
  • 5.3.1 “居者有其屋”计划52-54
  • 5.3.2 中央公积金制度54-56
  • 第六章 小国外交的思想56-63
  • 第一节 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56-57
  • 第二节 奉行大国均势外交57-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69
  • 后记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英;李光耀的睿智与台湾的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0年12期

2 张正国,何立慧;论李光耀社会文化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欧翠珍;从李光耀回忆录看新加坡的国格[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黄士华 ,杨巍;李光耀治国艺术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5 甘泰;李光耀接受台《中国时报》专访谈两岸关系等问题[J];两岸关系;1998年02期

6 夏春林;李光耀看中国前景[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01期

7 和静钧;;李光耀:小国大领袖的威权落幕[J];东西南北;2011年13期

8 马路;李光耀谈新加坡治国原则[J];当代世界;1994年03期

9 童金波;李光耀治国之道——“精英主义”[J];人才开发;1997年09期

10 王冬青,杨慧宇;科学选人的尝试——李光耀选接班人咨询心理学家的启示[J];领导之友;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自勇;;新加坡将会成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吗?[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鲁塞尔·亚瑟·史密斯;;花园城市——新加坡[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3 蒲勇健;;案例2 新加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案例集)[C];2011年

4 吕元礼;;李光耀“经济优先,民主渐进”的现代化战略思想评析[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誉满冰城的建筑设计名师 孜孜不倦地装点美化城市——记哈尔滨市规划局李光耀同志事迹[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吕元礼;;入世后政府官员收入研究——新加坡“高薪养贤,厚禄养廉”的启示[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钱辉;;坎流小学联络站纪事[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二)[C];2005年

8 ;附录四 世界华商大会简介、综述[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9 颜立水;;族谱是“三胞”寻根的凭据——兼谈寻根的体会[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杨焕英;;儒家伦理与独立后的新加坡道德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兴;李光耀:中国正以自己的步伐迈向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记者 赵兰英;李光耀:愿为学习汉语当榜样[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宋伟芳;李光耀提出三点建设性意见[N];中国企业报;2000年

4 记者郑捷、朱昌都、杨新鹏;李岚清会见李光耀[N];人民日报;2002年

5 翟颖娜;善始善终做好“保促迎”各项工作[N];保定日报;2008年

6 记者 荣燕;李克强会见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新加坡的“后李光耀时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8 林行止;李光耀治理新加坡的“硬道理”[N];东方早报;2011年

9 刘寒凝;我市举办老年教育系统第二届书画展[N];保定日报;2007年

10 记者 王煜;市直119个参评部门接受民主测评[N];保定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锦文;中医学在新加坡的历史现状研究及其前景展望[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魏炜;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斌;李光耀、苏哈托、马哈蒂尔强国政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庞卫东;新马分离与合并研究:1945-1965[D];厦门大学;2009年

5 李永乐;构建超越种族与区域的政治共同体[D];复旦大学;2007年

6 严春宝;新加坡儒家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卢正涛;新加坡威权政治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麻雪峰;韩国和新加坡民主化进程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阿嘎佐诗;从地方到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燕;李光耀的治国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林静;冷战后的中新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3 周建茹;从魅力型政治走向法理型政治[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肖琦;新加坡对外关系中的大国平衡外交[D];暨南大学;2010年

5 万浩;试析影响新加坡和中国建交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因素[D];外交学院;2010年

6 朱寿清;实用主义主导下的新加坡教育[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李晓;新加坡的“小国大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文山;新加坡志愿性福利组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郭晓端;冷战后美国的新加坡战略分析(1990—2010)[D];外交学院;2011年

10 宾文学;从法制进程探究新加坡现代化之路(1959-2000)[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李光耀的治国思想及其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38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2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