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德国社会民主党“新中间道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02:08

  本文关键词:德国社会民主党“新中间道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德国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党,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多次作为执政党或参政党走上德国政坛,是德国政坛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苏东剧变两极格局终结、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由此导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动的背景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德国社会民主党也出现了危机,面临着新的抉择。 在经过了思想上的反思和理论与政策的调整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又重新崛起,赢得1998 年大选,在经历了十六年在野之后又成为德国执政党。社民党上台后,提出了“新中间道路”的理论,对德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表现在:调整经济纲领,建立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框架;改革福利体制,建立讲求责任和义务的社会投资型国家;建立公民社会,重新定位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作用;进行党的改革,促进“党的现代化”;对外政策实行全球治理战略,强调发挥德国的大国作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要求,德国社会民主党力图构建民主社会主义新模式,争取进一步在资本主义范畴内求得生存和发展。 本文的结构为三个部分,先是叙述了德国社民党“新中间道路”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接着重点论述了“新中间道路”理论上的变化与政策上的实施,最后评析了“新中间道路”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
【关键词】:冷战后 德国社会民主党 革新 “新中间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751.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6
  • 前言6-8
  • 一、“新中间道路”出台的背景8-22
  • (一) 冷战前面临的危机及柏林纲领的出台8-11
  • 1. 20 世纪70 年代末面临的危机8-9
  • 2. 柏林纲领的制订与内容9-11
  • (二) 冷战后面临新挑战和理论与政策的调整11-22
  • 1. 冷战后面临的新挑战11-16
  • 2. 理论的反思和政策的调整16-22
  • 二、“新中间道路”的理论和政策22-51
  • (一) “新中间道路”的内容23-29
  • 1. 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24-26
  • 2. 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26-27
  • 3. 重新定位国家的作用27-29
  • (二)“新中间道路”政策的实施29-45
  • 1. 创造新经济29-33
  • 2. 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33-37
  • 3. 建立公民社会37-40
  • 4. 实行开放的组织路线40-42
  • 5. 实行全球治理战略42-45
  • (三) “新中间道路”的影响45-51
  • 1. 促进了党的思想统一45-46
  • 2. 增加了对中间选民的吸引力46
  • 3. 达到了短期的经济增长46-47
  • 4. 面临的尴尬和困境47-51
  • 三、对“新中间道路”的评析与借鉴性思考51-69
  • (一) “新中间道路”评析51-60
  • 1. 不断淡化意识形态色彩52-53
  • 2. 走新的福利国家现代化之路53-54
  • 3. 向选举型的政党的进一步改变54-56
  • 4. 把生态社会主义融入社会民主主义56-58
  • 5. 发展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58-60
  • (二) “新中间道路”对当代中国的借鉴60-66
  • 1. 改革势在必行60-62
  • 2. 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62-65
  • 3. 长期目标和现实手段结合起来65-66
  • (三) “新中间道路”未来的发展趋势66-69
  • 参考文献69-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恒;;论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嬗变[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2 张琦慧;;维护世界和平,理性反对霸权——浅析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在我国经济方面的表现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1年21期

3 马浩原;李树广;;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战略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1年15期

4 秦秋;;冷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我国的启示[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5 裘祥德;;严谨有序的德国工会——世界工会介绍之德国篇[J];世界有色金属;2011年07期

6 谭红梅;;韩国近三届政府对朝政策演化特点及实效评析——以“阳光政策”与“实用主义政策”考察为中心[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7 杨敏;;中联部前官员 揭秘1984年勃兰特访华背后[J];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23期

8 张树华;;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J];红旗文稿;2011年11期

9 ;现实主义、地理政治与美国大战略[J];现代舰船;2011年08期

10 孙云;;试析冷战后台湾对欧盟的“外交”[J];台湾研究集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嘉蓉;;试析德国社会民主党从传统科学社会主义向伦理社会主义的转换[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周余云;;冷战后欧洲主要社会党对社会主义的看法[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陆俊元;;冷战后中国在亚太的地缘安全利益[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任杨文;;20世纪初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分裂及其左派的共产党化问题探析[A];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世纪初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5 潘忠歧;;冷战后亚太地区秩序的变革[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6 于迎丽;;从遏制走向合作:冷战后的中美不扩散关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7 周均;;从“三横”到“一条”: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8 李景治;阚道远;;冷战后西欧政党格局的演变与启示[A];政党关系与执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10 何奇松;;冷战后的法国军事转型[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木兰 尹元;夫妻冷战后的“五个一”[N];河南科技报;2001年

2 记者 孙奕;王刚会见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政治家代表团[N];人民日报;2011年

3 记者 包松娅;王刚会见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政治家代表团[N];人民政协报;2011年

4 记者 王军;冷战后美4次对外用兵[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张文红 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危机中的德国社会民主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胡凡;冷战后美国对外用兵特点[N];人民日报;2003年

7 李娜;浅析冷战后海盗问题凸显的原因[N];山西党校报;2009年

8 记者 温宪 张光政;美俄完成冷战后最大规模间谍交换[N];人民日报;2010年

9 赵绪生;基辛格论冷战后的美国外交[N];学习时报;2002年

10 记者 宜宇;“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结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丁超;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谭鹏;论战后西欧社会民主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陈柯旭;美国中亚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跃钦;论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变及其动因[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周明;冷战后印度中亚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7 封帅;冷战后英国的俄罗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朱立群;冷战后欧洲安全结构研究[D];外交学院;2001年

9 林婕;冷战后北约东扩与美欧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利民;影响冷战后北约继续存续的决定性因素[D];清华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峰;德国社会民主党“新中间道路”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贾玉东;冷战后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保障政策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3 吕亚军;冷战后菲律宾的安全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相艳;冷战后美国中东政策评析[D];西北大学;2003年

5 王小润;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焦玉石;经济全球化与冷战后国际体系[D];武汉大学;2005年

7 范升龙;冷战后联合国与人道主义干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管恩霞;冷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9 张静;论冷战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蓝茵茵;解读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兴[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德国社会民主党“新中间道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0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40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