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儒家治国理政之道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2-01-17 03:27
  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的治国理政之道一直是古代中国国家治理的道统。这个治理之道从善恶之辩的性善论立场出发,对人作“道德人”的设定,其治理思路是以德性的教化为基本路径。这一重教化、轻刑罚的德治之道是历代盛世王朝治国理政的主要方略。儒家的治理之道也体现在人我之辩中仁爱立场的坚守和仁政的治理思路。仁道作为儒家德治的基本内容,它一方面体现为培植黎民百姓仁者爱人的道德觉悟,另一方面则倡导治理者爱人如己的伦理情怀。儒家的治理之道也还体现在义利之辩中守持义在利先的立场和尚义的社会治理理念。这是仁政之道的具体化,它主张居仁由义的人生态度,在涉及义利抉择时提倡义在利先的原则,反对唯利是图。作为这一尚义立场的进一步展开,它倡导尚贤的用人之道,它还积极营造尚英烈的社会风气。儒家的治理之道最终也体现在欲理之辩中以理制欲原则的奉行与治理者节欲的修身之道。这是仁政之道在主政者的人格修行方面的要求。它主张在爱人与爱己发生冲突的时候,克己利人,以理性主义的立场节制自己的私欲,从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人心。这不仅可以为社会治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来自治理者主体的人格保障,而且也使治理者因立德、立功、立言而名垂史册,生命...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论文研究拟达到的目的
2 善恶之辩中的性善论与德治的治国方略
    2.1 中西文化在人性善恶之辩上的不同立场
    2.2 儒家性善论的旨归是“道德人”的培植
    2.3 “道德人”的设定构成“德治”的前提
    2.4 本章小结
3 人我之辩中的仁爱观与仁政的治理之道
    3.1 人我之辩中的儒家立场
    3.2 利他主义伦理情怀的培植
    3.3 儒家“仁政”的必然延伸:崇孝、贵和、中庸
        3.3.1 作为“仁政”之体现的孝道
        3.3.2 作为“仁政”之体现的贵和
        3.3.3 作为“仁政”之体现的中庸之道
    3.4 儒家“仁政”传统对现代管理的智慧启迪
    3.5 本章小结
4 义利之辩中的义在利先立场与尚义的治国理念
    4.1 义利之辩中的儒家立场
    4.2 儒家义利观的具体体现:尚义、尚贤、尚忠烈
        4.2.1 儒家治理理念中的尚义传统
        4.2.2 儒家用人理念中的尚贤传统
        4.2.3 儒家治理社会风气中的尚忠烈传统
    4.3 见利思义价值观的当代重建
    4.4 本章小结
5 欲理之辩中的以理制欲观与节欲的修身之道
    5.1 欲理之辩中的儒家传统
    5.2 治理者“节欲”的修身之道
    5.3 追求德行不朽的最高修行境界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6.1 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汲取是文化自信的源头
    6.2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探索治国理政的新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阳明《南赣乡约》的乡村治理思想[J]. 龚妮丽.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2]从孔子到董仲舒:传统儒家伦理的制度诉求之路[J]. 李怡轩,李光辉.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5(05)
[3]管仲与朱熹:国家治理思想的比较分析[J]. 徐刚,周明.  朱子学刊. 2014(00)
[4]论古人的社会治理思想——以先秦儒家为中心[J]. 林桂榛.  孔子研究. 2015(03)
[5]儒家德治的实质与启示——以两汉为中心的考察[J]. 武占江.  道德与文明. 2015(02)
[6]从《论语》看儒家的治国理政思想[J]. 陈荣佳.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4(06)
[7]儒家大同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探析[J]. 白杰.  前沿. 2014(Z3)
[8]儒家的忠恕思想及其政治伦理启示[J]. 杜振吉.  道德与文明. 2013(06)
[9]治理范式的转向: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初探[J]. 刘刚.  衡水学院学报. 2011(05)
[10]略论《大学》的“家国同构”思想——对“修齐治平”政治治理途径的一种解读[J]. 阮航.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本文编号:3593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593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e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