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论冷战后的亚太安全格局

发布时间:2017-05-23 15:02

  本文关键词:论冷战后的亚太安全格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国际形势随两极均势格局的终结而发生了 巨大变化,各种在冷战时被压制的矛盾、分歧开始日益突出。亚太地区 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已经并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将不可避免地对冷 战后的亚太安全格局产生影响。本文从亚太相关国家亚太安全战略的调 整入手,深入分析亚太地区诸大政治力量战略调整是怎样影响亚太安全 格局形成的样式的,并进一步探讨亚太安全格局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其 未来走势。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在亚太地区具有重大利益的五大政治力量— 中美日俄东盟依据冷战后亚太地区战略环境及安全形势的变化而对各 自的亚太安全战略及其防务政策进行的调整。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目前初具雏形的亚太安全格局。当前亚太地区 主要政治力量间存在两种安全观念—冷战思维与新安全观。冷战思维在 安全问题上追求均势,而新安全观则将侧重点放于国际关系的伙伴化, 因而在两种安全观念的混合影响下,亚太地区形成一种“伙伴化均势格 局”,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统一体。由于冷战思维与新 安全观对亚太诸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因而这种格局派生出三种地区安全 合作模式,即军事同盟、消极安全合作和积极安全合作。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亚太型安全格局发展进程中的制约因素。目前 主要是美国的军事存在与政策影响、日本右翼化、朝鲜半岛问题、台湾 问题及南沙群岛争议这五大因素在对亚太安全格局进行着制约与冲击。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当前亚太型安全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尽管当 前亚太地区存在诸多滞后因素在对亚太安全格局进行着制约与冲击,但 和平与发展仍是本地区未来发展的主流。其中,美国的主导作用将加强, 日本的地位也会逐步上升,中国则成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而东盟 在亚太安全格局未来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结论中,,笔者认为由于亚太地区情况复杂,因而当前的这种亚太 型“伙伴化均势格局”及其派生的三种安全合作模式至少在近期将主导 亚太地区安全,而为亚太各国学者所推崇的多边安全、合作安全等地区 安全合作模式要在亚太地区发挥主要作用恐伯还尚须时日。
【关键词】:亚太地区 安全 均势 伙伴化 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81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前言6
  • 一、 亚太相关国家在亚太安全中的战略6-22
  • (一) 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与演变6-10
  • (二) 日本亚太安全防卫政策的调整10-14
  • (三) 俄罗斯重新确立亚太战略14-17
  • (四) 东盟的新地区安全战略构想17-19
  • (五) 中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与发展19-22
  • 二、 初具雏形的亚太安全格局22-32
  • (一) 亚太地区并行的两种安全观念22-24
  • (二) 两种安全观对构建亚太安全格局的影响24-26
  • (三) 亚大型安全格局的内涵及特点26-29
  • (四) 亚太型安全格局派生的几种安全模式29-32
  • 三、 亚大型安全格局发展的制约因素32-42
  • (一) 美国的军事存在与政策影响32-34
  • (二) 日本右翼化倾向34-35
  • (三) 台湾问题35-38
  • (四) 朝鲜半岛问题38-41
  • (五) 南沙群岛争端41-42
  • 四、 亚太型安全格局的发展趋势42-51
  • (一) 和平与发展是主流42-44
  • (二) 美国主导作用加强44-45
  • (三) 日本影响提高45-47
  • (四) 中国成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47-49
  • (五) 东盟作用不可低估49-51
  • 结束语51-52
  • 参考文献52-54
  • 后记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尹桂云;合作安全:亚太地区可行的安全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1999年10期

2 朱锋;区域主义与东亚安全[J];当代亚太;1998年04期

3 全毅;冷战后东南亚的安全形势与安全保障[J];东南亚研究;1995年03期

4 罗景斌;东南亚地区安全合作特点及走向[J];东南亚研究;1996年06期

5 高连福;国家关系的新发展——浅论东北亚国家构筑伙伴关系[J];太平洋学报;2000年01期

6 冯昭奎;;中日关系:问题与前景[J];世界知识;1999年12期

7 周戎;;亚洲的忧虑与担心[J];世界知识;1999年12期

8 吴大英;;否定主权的概念是为了分裂国家[J];统一论坛;199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论冷战后的亚太安全格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388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7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