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结合俄罗斯现实政治因素和传统历史文化,研究独立后俄罗斯国体、政体的大变革,整体把握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历程。论文按照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前奏、推进、完善分阶段论述,重点论述了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及其逻辑。 关于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与前奏。苏联传统政治体制弊端及其历史局限性是开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动因,而戈尔巴乔夫的“大尺度”改革为叶利钦推行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准备了条件,所以,文中把戈尔巴乔夫的“大尺度”改革作为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奏。研究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首先要探讨苏联政治体制的基本问题。 关于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激进转轨。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推行激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多党制雏形出现,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重建,俄罗斯国体、政体逐步转变,确立了以总统制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体制,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西化”色彩明显,社会主义制度毁灭,资本主义制度复出。 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平稳改革时期。普京时代也是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阶段。俄罗斯通过采取政治措施来完善宪政制度,包括对国家权力纵向分权进行规范、加强行政机构自身建设、推进行政和司法改革、调整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关系、规范政党制度等。 最后研究结论,是本文的“点睛”部分。即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有历史必然性,但“西化”并非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唯一选择;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从开端、激进转轨到平稳有序的演进,但改革的各个阶段有内在的演进逻辑;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与领导人的能动因素相关,但领导人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不同;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一定意义上推进了民主化,但社会制度发生了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倒退。 笔者在结束语中结合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提出对社会主义中国改革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体制 改革演进 激进转轨 可控民主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75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9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3.1 西方学者对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0-11
- 1.3.2 俄罗斯学者对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1-12
- 1.3.3 中国学者对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研究12-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15-16
- 2 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与前奏16-24
- 2.1 “政治体制”概念解读16-17
- 2.1.1 “体制”、“政治体制”16-17
- 2.1.2 “政治体制改革”17
- 2.2 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苏联体制的弊端17-20
- 2.2.1 苏联政治体制的历史作用17-18
- 2.2.2 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18-20
- 2.3 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奏:戈尔巴乔夫的“大尺度”改革20-24
- 2.3.1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20-21
- 2.3.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试验及其结果21-24
- 3 俄罗斯政治体制的激进转轨:叶利钦时期“全盘西化”的改革24-31
- 3.1. “十月事件”前俄罗斯激进的政治转轨24-27
- 3.1.1 独立前后俄罗斯政治转轨激进展开24-26
- 3.1.2 叶利钦时期推行激进政治转轨的逻辑26-27
- 3.2 “十月事件”后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纵深推进27-31
- 3.2.1 叶利钦平息议会派与总统的“体制之争”27-28
- 3.2.2 “十月事件”后总统集权制确立28
- 3.2.3 新宪法颁布,政治体制改革制度化演进28-31
- 4 俄罗斯政治体制的平稳有序改革:普京时期“可控民主”型改革31-38
- 4.1 普京时期政治体制的“平稳有序”改革及其逻辑31-35
- 4.1.1 普京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关注点31-34
- 4.1.2 普京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34-35
- 4.2 总统集权制发展与“可控民主”35-38
- 4.2.1 “可控民主”点睛普京政改特色35-36
- 4.2.2 总统集权制发展与俄罗斯民主进程36-38
- 5 研究结论38-41
- 5.1 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有历史必然性,但“西化”并非唯一的选择38
- 5.2 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从开端、激进转轨到平稳有序的演进,但不同阶段各有改革逻辑38-39
- 5.3 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与领导人的能动因素相关,但他们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不同39-40
- 5.4 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一定意义上推进了民主化,但社会制度发生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倒退40-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5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正祥,詹德斌;苏联瓦解的文化因素[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2 约翰·乌尔班,瓦列里·索洛韦伊,范建中;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运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01期
3 佟玉华;政治体制改革理论观点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11期
4 庞大鹏;论俄罗斯政体[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04期
5 左凤荣;;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教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01期
6 王正泉;评俄罗斯政治体制的转轨[J];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04期
7 俞邃;;戈尔巴乔夫与苏联剧变[J];俄罗斯学刊;2012年01期
8 程又中;俄罗斯政治体制转轨的动因探讨[J];俄罗斯研究;2001年03期
9 白千文;;从“自由民主”到“可控民主”: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经济学解析与启示[J];俄罗斯研究;2009年04期
10 庞昌伟;转型时期俄罗斯民主政体与非均衡的三权分立制度[J];国际论坛;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晋川;戈尔巴乔夫与苏联演变和解体[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佟磊;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王雷;浅析俄罗斯政治体制及其发展趋势[D];暨南大学;2006年
3 董良;俄罗斯政治转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齐婉华;俄罗斯联邦制的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3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40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