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西方政治论文 >

新加坡以大换

发布时间:2017-07-29 22:11

  本文关键词:新加坡以大换小“以房养老”方式分析及其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以房养老 以大换小 借鉴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养老压力增大。"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有效方法和缓解国家、社会养老压力的手段被引入我国,然而并未取得好的成效。"以房养老"的成功不仅需要实施有效的"以房养老"方式,还需要以房养老实施前后的政策配合与支持,而我国在这些方面还不完善。新加坡以大换小"以房养老"方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文章分析了这一方式和其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旨在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有效地推动我国"以房养老"政策的完善和发展。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关键词】以房养老 以大换小 借鉴
【分类号】:D733.9;D669.6
【正文快照】: 2003年,中房集团总裁孟晓试点。但是不论是先前各大城市和苏提交了一份关于“以房养老”的金融机构的试水,还是后来在四个建议稿,将“以房养老”的理念引城市的试点,均是应者寥寥,并未人我国。随后,各大城市和金融机取得理想的结果。基于此,研究新构纷纷试水。2005年,南京汤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傅鸿源;孔利娟;;“以房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分析[J];城市问题;2008年09期

2 任丹;;国外“以房养老”模式的经验及启示[J];城乡建设;2013年10期

3 祁峰;;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房养老[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4 金晓彤;崔宏静;;亚洲国家“以房养老”模式的经验与借鉴——以日本和新加坡反向住房抵押贷款为例[J];亚太经济;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們;黄杰;;上海市未来乐龄居住需求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6期

2 蔡俊亚;郭丽娜;;“以房养老”研究综述[J];才智;2014年15期

3 张琳;;倒按揭中的“房”与“养老”[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18期

4 赵立志;夏咏雪;马卓然;邱月;;我国城市“以房养老”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11期

5 张浩;李世平;;居民以房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省兰州市居民的调查数据[J];调研世界;2014年12期

6 朱鲲鹏;张晓伟;;我国实施以房养老制度可行性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7 余敏;赵洪进;;养老模式探索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基于社区养老和以房养老[J];改革与开放;2015年08期

8 母潮航;朱嘉怡;;对我国以房养老的困境与举措探究[J];才智;2015年17期

9 张英;赵云杰;崔师铭;文正祥;;我国大城市城中村村民再就业模式初探——以昆明市为例[J];科技信息;2009年30期

10 盖国凤;丁莉;邓湘雪;;中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研究综述[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婷;住房公积金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建兰;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李小云;面向原居安老的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聂建明;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养老地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年

5 周鹏飞;我国老年公寓发展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莎莎;我国开展以房养老保险的探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李星;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选择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3 郭号林;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年

4 郭佳佳;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房产养老模式的风险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汪清;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6 胡练;湖南省发展以房养老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静;家庭财富转移动机对以房养老选择的影响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8 周卉;“公建公租”: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目标[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9 廖巍;“以房养老”可行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冠男;我国城市养老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玉坤;裘丽岚;;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及发展趋势[J];城市问题;2007年08期

2 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1期

3 柴效武;一种以房养老的贷款方式:住房反抵押贷款[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4 郑振儒;;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王有明;柴效武;;售房养老模式立论依据的探讨[J];理论导刊;2006年05期

6 杜鹏;杨慧;;中国和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比较[J];人口与发展;2009年02期

7 柴效武;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在售房养老模式中的运用[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明宏伟;;日本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发展[J];企业导报;2012年22期

9 孟晓苏;;反向抵押贷款: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良方[J];新财经;2006年11期

10 柴效武,蒋徐娇;售房养老——一种养老新思路的提出[J];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徐娇;以房养老——一种养老新思路的提出[D];浙江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峰;;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房养老[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2 张忷英;唐丹丹;王强;;浅论以房养老模式[J];企业导报;2009年10期

3 沈琰;;“以房养老”值得探索[J];浙江经济;2010年08期

4 王艳艳;;试论我国“以房养老”模式[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6期

5 阎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上海市居民以房养老意愿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6 张曼;;对以房养老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年01期

7 祝罗骁;;关于以房养老各种风险及防范的初探[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8 罗莉;王亚萍;尹静;何雯;;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的思考——基于武汉市城市居民以房养老状况的分析[J];当代经济;2011年19期

9 ;“以房养老”再引热议[J];科技智囊;2011年12期

10 钟荷;;“以房养老”水土不服?[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戴律国;;上海实施“以房养老”的探索[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杰;张鹏;;“以房养老”暂不可行[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王楠;;我国“以房养老”的普及模式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铎全;吴梦珍;刘晓荣;;“以房养老”模式的新探索[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4年

5 徐皓;;关于以房养老模式推行的可行性论述[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4年

6 杨轶;;以房养老模式推行的文化障碍[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邬凤英;“以房养老”是否可以“养老”[N];中国商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胡凤娟;以房养老不再遥远[N];宝鸡日报;2007年

3 本期执笔 宋时飞;“以房养老”初试水[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谢丽佳;“以房养老” 看上去很美[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钟华;以房养老 百姓为何不买单[N];经理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春红;“以房养老”能否破解养老难题?[N];辽宁日报;2007年

7 陈丽君;“以房养老”值得期待[N];市场报;2007年

8 钟泉 黄玉;“以房养老”离我们有多远?[N];湘潭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黄晏君;以房养老在我市悄然兴起[N];哈尔滨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曦;“以房养老”需跨三门槛[N];消费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耀祺;“以房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晓楠;济南市实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董君莉;以房养老:一种新型养老模式[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肖彩波;以房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邓依伊;中国发展“以房养老”:问题、经验借鉴与解决对策[D];湘潭大学;2012年

6 赵慧;我国以房养老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彭文祥;中国“以房养老”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8 张淼;完善我国以房养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李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以房养老”模式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汪莉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以房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91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591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3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