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生言论自由历史演进及最新进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23:27
本文关键词:美国中小学生言论自由历史演进及最新进展研究
【摘要】:言论自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是否拥有言论自由权、言论自由权的限度、以及国家和学校处理学生言论自由应有的态度等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站在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支持言论自由,并将研究聚焦于美国中小学生的言论自由。本研究属于描述性和分析性的,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法,呈现美国学校和法院在处理中小学言论自由问题时的惯常做法,试图为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借鉴。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对言论自由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言论自由文献作了一个简单梳理。第二章阐述了言论自由的两大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包括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从而间接地有利于发现真理),外在价值包括提高学生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美国中小学生言论自由的历史,并详细介绍了四个美国最高法院判例—Tinker案、Fraser案、Hazelwood案和Morse案。本章把学生言论自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六十年代前学生几乎没有言论自由;随着Tinker案对学生言论自由权的肯定,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前期成为学生言论自由的黄金期;之后的八九十年代学生言论自由权开始回退;新世纪学生言论自由权整体上不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但法官们在判决结果中越来越少地倾向一边倒,法院在处理相关案件时也越来越审慎。第四章是本研究的重点,在详细地梳理了2000年到2011年美国联邦下级法院的77个判例后发现:第一,绝大部分判例遵循最高法院的四个判例原则,当法院支持学生言论自由时,几乎所有的判例都引用Tinker原则。第二,当法院限制学生言论自由时,除了引用最高院的四个原则之外,还可以用“时间-地点-方式”和“真实危险”原则。第三,两种博弈力量一直隐藏在学生的言论自由权利背后,一种认为“不能将学校的控制权交付给学生”,一种认为“不要将公民权利关在校门之外”。美国法院在判决学生言论案例时,要考虑诸多因素,本章按两分法把这些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言论发生的地点。主观因素包括言论对学校的影响、言论的学校关联性、言论内容的性质。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学生年龄越小,言论越受限:第二,发生在校外的言论自由度更大;第三,言论的学校关联性越大,受到的限制越大:第四,言论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越容易受到限制:第五,政治性言论受到最大的保护,暴力言论、色情言论、宣扬毒品的言论几乎不受保护。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是在综合所有的因素才最终作出判决。最后一章对美国经验的本地化作了一点简单的思考,提出了三个原则:法无禁止即自由原则、区分言论的私人性和学校关联性原则、无压迫无歧视原则,并对处理学生言论自由时最经常考虑的两大因素(学生的年龄和安全)进行了一些探讨。本研究认为,在处理学生言论自由问题时虽然可以适当考虑这两个因素,但它们不能成为限制学生言论自由的万能钥匙。
【关键词】:美国 中小学生 言论自由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35.5;D77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导论11-23
- 一、论文缘起11-13
- 二、目的和意义13
- 三、研究方法13-14
- (一) 文献法13
- (二) 案例分析法13-14
- (三) 比较与历史的方法14
- 四、核心概念14-16
- (一) 言论自由14-15
- (二) 学生15-16
- 五、文献综述16-23
- (一) 关于言论自由的研究16-18
- 1. 国外的言论自由研究16-17
- 2. 国内的言论自由研究17-18
- (二) 关于中小学生的言论自由的研究18-23
- 1. 国外中小学言论自由的研究19-20
- 2. 国内中小学生言论自由的研究20-23
- 第二章 学生言论自由的价值23-32
- 一、学生言论自由的内在价值23-28
- (一) 言论自由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23-25
- (二) 言论自由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25-28
- 二、学生言论自由的外在价值28-32
- (一) 言论自由提高学生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28-30
- (二) 言论自由促进学生的社会化30-32
-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言论自由的历史32-42
- 一、20世纪60年代前—“有口无言”32-33
- 二、20世纪60、70年代—“张口胡说”33-35
- 三、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张口结舌”35-38
- 四、二十一世的学生言论自由—说与不说?38-40
- 五、最高法院限制学生言论表达的四原则40-42
- 第四章 联邦下级法院中的学生言论自由42-56
- 一、2000-2011年的美国学生言论自由42-45
- (一) 高院四原则之运用42-43
- (二) 高院原则之例外43-44
- (三) 中小学言论自由被腐蚀44
- (四) 两种力量之博弈44-45
- 二、法院判决过程中的权衡因素45-56
- (一) 客观因素46-48
- 1. 学生年龄—年龄大,限制小46
- 2. 言论发生的地点—校内限制大,校外限制小46-48
- (二) 主观因素48-53
- 1. 言论对学校的影响—后果越重,限制越大48-49
- 2. 言论的学校关联性—关联越大,限制越大49-50
- 3. 言论内容的性质—价值越大,保护越大50-53
- (三) 对法院权衡因素的小结53-56
- 第五章 建构适用于中国学生言论自由的原则56-64
- 一、“法无禁止即自由”原则56-57
- 二、区分言论的私人性与学校关联性原则57-58
- 三、无压迫、无歧视性原则58-59
- 四、对年龄因素的探讨59-61
- 五、对安全因素的探讨61-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72
- 附录:2000—2011年联邦下级法院学生言论自由案件统计表72-77
- 致谢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辉;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J];比较法研究;2005年03期
2 茅锐;范文;;论学生表达自由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3 丹尼尔·西蒙斯;对言论自由的可允许限制[J];国际新闻界;2005年04期
4 梁洪霞;;关于学生言论自由权的限制——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Frederick案为视角[J];公民与法(法学版);2009年08期
5 张锋会;试析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陈兴华;;论大学生网络表达自由及限制[J];学理论;2010年12期
7 刘辉;;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选任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J];美国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8 邵志择;表达自由:言论与行为的两分法——从国旗案看美国最高法院的几个原则[J];美国研究;2002年01期
9 程红艳;;不要把公民权利关在学校门外——美国中小学学生权利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12期
10 仲建维;;观念的价值和表达: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669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guojizhengzhilunwen/669604.html